11月1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在京舉行了建所50週年慶祝大會,並召開了蜂業科技與生態論壇。
農業部副部長牛盾在講話時説,在半個世紀的歲月中,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努力發揮國家級科研院所的作用,認真貫徹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部署和科技工作方針,堅持走以科技服務三農為主的蜂業行業發展道路,造就了一批行業領軍的科學家,濃縮了大量在國內外領先的蜂業行業科技成果,為推動科技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
牛盾希望,蜜蜂所要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自主創新、加速轉化、提升産業、率先跨越的指導方針,立足現實、植根産業、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繼承和發揚光榮傳統,把研究所建設為國內一流的蜜蜂科研中心和蜜蜂産品産業化基地,為引領蜜蜂産業發展,改善生態,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蜜蜂研究所所長吳傑表示,今後,蜜蜂所將以“引領蜂業科技,打造産業品牌”為願景,按照“凝煉學科方向,爭創國際一流”的辦所理念,圍繞農業、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以及人與蜜蜂和諧共存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和科學發展問題,進一步明確科技目標,深化科研體制和機制改革,全面提高綜合創新能力,力爭把蜜蜂所建成國家蜂業科技研究中心、蜂業科技國際交流中心、蜂業高科技産業孵化中心和蜂業高級人才培養基地。
在蜂業科技與生態論壇上,專家針對目前規模化、産業化農業造成一定區域授粉昆蟲數量不足;高濃度、大劑量殺蟲劑的使用導致授粉昆蟲數量銳減,農田生物性結構不足,蟲媒花作物的生態平衡出現嚴重危機;迅猛發展的設施農業,其生物授粉環節存在嚴重的技術“真空”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專家一致認為,長時間以來“多、快、好、省”發展經濟的目標使得本應受到重視的蜜蜂授粉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致使我國農業增産日趨依賴化學製品,蜂業發展走上了偏重蜂産品生産的道路;掠奪式生産方式造成蜂蜜質量低劣進而引發一系列食品安全隱患,嚴重影響國家形象。今後應遵循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擺脫禁錮,堅持生態農業生産方式,推廣蜜蜂授粉增産技術,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道路;要科學總結我國蜂業科技發展史,擺正蜜蜂授粉在農業中的地位。
專家提出6點建議:一、科學審視現代農業標準,最大限度抑制化學製劑使用範圍,明確制定蜜蜂授粉“剛性”條款;轉變農業增産依賴化肥、農藥、生長素的被動局面,倡導建設由蜜蜂授粉“田園牧歌”式的農業。
二、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生態農業模式,按照能量流、物質流的規律,普及蜜蜂授粉技術措施。蜜蜂授粉是各類模式生態平衡的鏈環,任何增産技術都不能取代蜜蜂授粉的作用。
三、農業、科技主管部門應解放思想、轉換觀念,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蜂業科技,重新確立蜂業科技在生態建設領域中的地位,擺正蜂業科技立足生態、服務“三農”的方向;明確蜂業科技在生態平衡、農業增産、農民致富方面的作用,加大對蜂業科技的扶持和投入。
四、蜜蜂授粉在農業生産中是既重“顯績”又重“潛績”的事業,政府決策部門應組織農業有關部門(種植業、畜牧業、林業、草業),綜合考察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業生産結構,制定我國農業科學增産措施,確立具有蜜蜂授粉環節的生態農業建設方案,點面結合推廣蜜蜂授粉技術。
五、建立必要的蜂業經濟學,將蜂業生産納入國家正規統計序列,全面評估、認識蜂業事業在國家農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交叉學科綜合評價體系,對蜜蜂授粉效果予以科學準確的計算,為我國生態農業建設開創新局面奠定理論基礎。
六、各有關地區及有關部門應大力宣傳和推廣蜜蜂定地飼養的方法,改變轉地飼養的習慣。
蜜蜂是農業增産之翼,是人類健康之友,養蜂事業被人們稱為“甜蜜的事業”。蜜蜂所建所50年來,共承擔國家、部(省)、市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各級科研課題270余項,取得科研成果82項,其中60項成果獲得獎勵,大量的前沿和基礎性研究,推動了蜜蜂産業的發展,使我國蜜蜂的存有量和産量均居世界首位。迄今為止,蜜蜂所的研究範圍已涉及蜂資源與遺傳育種、蜜蜂飼養與生物技術、蜜蜂保護與生物安全、昆蟲授粉與生態、蜜蜂産品、蜂産品質量安全與評價、蜂業經濟管理與信息7大領域;成功構建了農業部授粉昆蟲生物學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蜂産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國家農産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蜂業分中心、國家蜜蜂種質資源保存中心4個科技條件平臺,建立並完善了全國蜜蜂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和保護體系以及蜜粉源植物信息導航系統數據庫體系,初步形成我國現代蜂産業技術體系協作網,為我國蜂業科技創新與科研團隊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