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組織實施的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綠肥作物生産與利用技術集成研究及示範”項目在京啟動。3年內國家將投入2690萬元支持該項目的研究與實施。
“綠肥是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旭在項目啟動會上説,我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而綠肥作物生産正是協調人和自然、消耗和保護的有效紐帶。我國有發展綠肥作物生産的巨大潛力,有適合發展綠肥作物生産的面積約0.5億公頃。
項目首席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曹衛東博士告訴記者,我國綠肥作物栽培利用歷史悠久,曾對我國農業生産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過去的20多年中,綠肥相關研究大大萎縮,綠肥作物生産迅速滑坡。
專家估算,如果按0.5億公頃適宜發展綠肥面積推廣30%左右計,可將全國綠肥種植面積恢復到0.15億公頃,每年的養分量相當於500萬噸尿素、410萬噸硫酸鉀,經濟價值約225億元;減少同等數量的化學氮肥生産,可以節約750萬噸煤,同時節電50億千瓦時;每年可減少流入水體的氮肥67.5萬噸;可固定1.13億噸CO2。據了解,江西、雲南、甘肅等地的農業科學院和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鹽鹼土改良試驗站等14家科研單位,計劃在全國22個省(市、區)建立現代農業綠肥作物生産與利用技術體系,在綠肥作物生産利用的關鍵技術集成及示範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以推動我國綠肥作物生産的恢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