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科技部黨組關於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科學發展的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22日   來源:科技部網站

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關於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科學發展的意見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科學技術部以“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科學發展”為主題,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了初步成效。為鞏固和深化學習實踐活動成果,在科技工作中更加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科技實踐,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是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行動指南。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推動我國科學發展的緊迫需求,科學技術的地位與作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科技實踐與生産實踐、社會實踐的結合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當前,我國科技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科技實踐,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主要突破口,讓科學發展的理念在自主創新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和貫徹。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科技實踐,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當前的首要任務,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全面實施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1.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全面落實《規劃綱要》,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2.把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為重中之重。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促進科技與經濟更加緊密結合,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當前要充分發揮科技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支撐作用,促進産業振興,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3.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把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圍繞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強民生科技工作,讓科技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4.把改革創新作為推進科技發展的根本動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堅持統籌兼顧,實現支撐引領發展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統籌部署,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的統籌協調,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的統籌安排,國內和國際科技資源的統籌利用。

    5.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科技工作的優先位置。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構建有利於人盡其才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凝聚各方面科技力量,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科技工作萬馬奔騰的良好局面。

    二、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依靠科技支撐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當前,全球正在經歷一場歷史罕見的金融危機。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是當前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和部署,發揮各方面科技力量的優勢,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把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作為主攻方向,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推動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加快實施科技重大專項。選擇重大專項中對當前經濟發展最具影響、能有效拉動內需,並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任務,加大投入,加快實施,力爭快見成效。進一步完善重大專項工作的管理體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戰略産業。

    2.加快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和産品。結合中央擴大內需十條措施的落實和十大産業振興規劃的實施,加快推廣應用一批既能拉動內需、又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自主創新技術和産品,帶動産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對國家科技計劃的部署進行必要的調整,圍繞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問題,加大科技攻關力度。

    3.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實施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産業化項目,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持高新技術産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提升專業化、網絡化科技服務能力。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扶持和壯大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産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發揮國家高新區作為自主創新高地的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引領高新技術産業發展,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加大對高新區科技創業的支持,以創業促就業。

    4.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進入企業開展技術服務。針對企業發展的技術和人才需求,組織動員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廣大科技人員帶技術帶成果進入企業,特別是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中小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抓緊實施“科技人員服務企業技術創新行動”,形成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

    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城鄉科技統籌,引導科技要素和資源向農村有序流動,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按照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現代農業。建立健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産技術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進一步加大糧食豐産科技工程的實施力度,為國家糧食戰略工程特別是增産千億斤糧食戰略工程提供支撐。

    2.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化,實施一批重大農業科技創新創業項目,集成轉化應用一批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培育一批農村科技型龍頭企業。繼續推動星火産業帶建設,加大對重點涉農産業的支持。充分發揮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和農業科技園區的作用,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産業體系。

    3.實施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加強部門聯動,營造政策環境,搭建創業服務平臺,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和高校畢業生作為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基層,興辦生産經營實體,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開展創業和服務。通過人才要素帶動科技、金融、管理等要素向農村集聚,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和科技帶頭人的培養,培育一批農業産業鏈,促進區域特色産業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4.建立健全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引導和支持農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依託現有的信息基礎設施,促進信息資源的集成共享,推動形成覆蓋廣大鄉村的科技信息服務網絡。重點發展一批農村科技服務信息平臺,加快實現農業全過程信息服務,把農業生産經營、農民生活等信息及時傳送到千家萬戶。

    四、大力發展民生科技,促進科技惠民

    讓科技進步惠及人民群眾,這是我國科技事業的重要使命,也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基礎工作。要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為目標,加強民生科技工作部署,大力實施民生科技工程。

    1.實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動。加快疾病防治、優生優育、公眾衛生、醫療器械國産化、中藥現代化等技術研發和應用。重點面向萬鄉千鎮衛生院和社區醫療機構,推廣自主研發的數字化醫療儀器、醫療信息化、遠程醫療等技術和産品,普及推廣健康知識,提高社區、農村醫療服務水平和公眾健康素質。

    2.實施改善人居環境科技行動。結合拉動內需的相關民生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節能省地宜居型住宅建設、飲用水安全保障、城鄉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先進適用技術和産品,開展提高大氣環境和室內空氣質量的技術與設備的研發與應用,提高城市交通運行效率,帶動建築、環保、交通等産業的發展。

    3.實施公共安全科技行動。加快建立食品安全、生産安全、防災減災等公共安全技術支撐體系,加強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事故、災害的檢測監測,研究開發保障公共安全急需的儀器、設備及裝備,建立以先進信息集成和管理技術為支撐的公共安全保障和應急技術平臺,提高公共安全技術水平。

    4.實施新農村建設民生行動。加強農村民生科技工作,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培育農村科技型企業,發展農村新興産業。持續開展科技扶貧,引導更多科技資源向欠發達地區有序流動。加強農村科學技術普及,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創作優秀科普作品,引導廣大科技人員深入農村開展科普活動,為廣大農民提供喜聞樂見的科普服務。

    5.實施全民節能減排科技行動。加快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節能減排潛力大、應用面廣的關鍵技術,加快推廣應用。加強節能減排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開展全民節能減排宣傳、教育和普及,顯著提升全社會節能減排意識和科學素質,發動社會公眾參與節能減排。制定和發佈相關指標,促進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發展。

    五、加強超前部署,提高科技持續發展能力

    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的重大突破,將引發新的技術革命和産業革命。必須著眼長遠,加大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強科技能力建設,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堅實的基礎。

    1.加強前瞻性和戰略性基礎研究。在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綜合交叉和重要科學前沿領域進行重點部署,進一步完善蛋白質研究、量子調控研究、納米研究、發育與生殖研究等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的項目佈局,加大支持力度,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成果,引領未來科技經濟發展。

    2.加強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科技任務,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規劃佈局,創新組織模式,突出開放共享,建設若干國家實驗室和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集聚高水平人才,培養和造就一批優秀創新團隊和科技領軍人才。

    3.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臺建設。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建設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和重大科學工程。加強科技基礎性工作,建設一批開放共享的高水平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增強我國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

    4.加強創新方法工作。促進各種創新方法的研究和綜合,加快推進創新方法的推廣應用,強化科學儀器設備的自主開發,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工具源頭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六、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優化科技發展環境

    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科學發展,人才是關鍵。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宏大的科技人才隊伍。深入貫徹實施《科學技術進步法》,全面落實《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營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法制和政策環境。

    1.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以高層次人才隊伍為重點,大力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在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科技計劃實施中,大膽起用優秀青年人才。以重點創新項目、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高新區為載體,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研誠信,形成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

    2.深入貫徹實施《科學技術進步法》。研究制定《科學技術進步法》的配套規章和具體辦法,完善以《科學技術進步法》為基礎的科技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廣泛開展《科學技術進步法》的宣傳和培訓。

    3.加強《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的落實。加強協調,重點推進企業研發投入加計扣除、金融支持、政府採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政策的落實。加強政策調研,根據新的形勢和要求,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加強政策落實情況的評估檢查,促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益。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完善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創新科技投入方式,探索後補助、貸款貼息、股權投資等多種財政支持新機制。完善科研項目立項及預算評審評估制度,形成更加適應科學研究規律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加強財政科技經費監管,形成規範、有效的監督和服務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5.促進科技與金融的緊密結合。建立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機制。積極促進擴大未上市企業股權代辦轉讓系統試點範圍;開展科技保險試點工作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的科技支行試點工作;推動技術産權交易和高新技術企業股權質押貸款、知識産權質押貸款等工作。加強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工作,引導創業投資機構加大對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資。

    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推動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制度保障。要以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以促進科技資源高效配置、開放共享和綜合集成為重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1.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認真落實《規劃綱要》的總體要求,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工作的統籌部署。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協調推進機制,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形成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軍民結合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和科技仲介服務體系協調推進、有效互動的良好局面。堅持試點先行,選擇不同區域、行業和創新主體開展創新體系建設的試點示範。加強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情況的評估與評價,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程。

    2.推動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加強部門聯合,營造環境、整合資源、創新體制機制,共同實施技術創新工程。面向重點産業振興,構建一批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打造産學研緊密結合的産業技術創新鏈,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大力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支持企業增強研發能力,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優勢企業,培育中國創新型企業500強,帶動更多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依託轉制院所、行業骨幹企業和高等院校,加快建設一批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

    3.推進科研機構的開放和資源共享。優化學科佈局,加強學科建設和科研基地建設,鼓勵人才有序流動,加強資源的有效集成和開放共享,促進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緊密結合。明確功能定位,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強對基礎性、公益性科研機構的穩定支持,形成一批有效服務於國家目標和公共需求的高水平研發基地。

    4.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把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為目標,以促進區域科技資源集成和技術轉移為重點,加快推動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根據科技工作的基礎、産業佈局和功能區規劃,開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試點。深入開展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示範區建設。

    八、擴大對外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

    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已成為全球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各主要國家科技政策的重要內容。我國的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要服務於國家科技工作的大局,服務於外交工作的大局。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

    1.拓展和深化國際科技合作。進一步拓展科技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內容,加強政府間和民間科技合作與交流,提高對外科技合作的層次。支持更多中國科學家走上國際學術舞臺,參加國際學術組織,參與或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工程,分享世界先進科技成果。積極參與全球性重大科技問題合作,參與國際知識産權保護和技術標準的制定。

    2.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推動國際聯合研究機構和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積極引進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積極參與國際知識産權交易,加快引進關鍵技術、先進工藝和技術專利。積極引導科技企業“走出去”,開展合作研究或創辦海外研發機構。鼓勵外資在華研發機構與國內研發機構、大學和企業開展技術合作。

    3.擴大對外科技援助。對發展中國家開展有效的技術援助,拓展對外科技援助的渠道,創新對外援助的方式,幫助受援國提高科技水平,解決糧食生産、醫療衛生和現代通訊等問題。

    九、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

    加強科技工作的統籌協調,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是我國科技發展的迫切要求。要轉變科技管理方式,加強統籌協調,促進科技資源的有效集成,形成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科學發展的合力。

    1.建立科技工作會商機制。建立科技部門間的會商、協調、合作機制,協調推進《規劃綱要》的實施,共同研究科技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形成目標統一、分工協作的科技工作新局面。

    2.建立科技工作部門間的溝通合作機制。加強部際合作,加快建立部門間的溝通合作機制,加強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的協調,加強科技計劃與相關行業計劃的銜接。集成資源,加大支持,發揮各自優勢,針對行業發展和産業振興的科技需求,聯合組織科技行動。

    3.完善科技工作部省會商機制。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集成國家和地方科技資源,共同推動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總結地方科技工作的典型經驗,促進區域間科技交流與合作。

    4.營造全社會參與和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加強與科協、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的合作,聽取和徵詢各民主黨派的意見和建議,共同推進重大科技活動,共同開展戰略研究,努力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和支持自主創新的良好氛圍,攜手建設創新型國家。

    十、加強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切實改進工作作風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核心在人,關鍵在黨的建設。必須著力加強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大局意識,樹立良好作風,密切聯絡群眾,保持清正廉潔。

    1.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實踐能力。進一步加強學習,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分析和判斷上來,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切實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

    2.加強黨員幹部作風建設。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弘揚黨的優良作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堅持和發揚求真務實精神和艱苦奮鬥精神,扎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使發展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實際,符合科技發展規律。鞏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成果,堅持實踐特色,形成長效機制。

    3.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結合實際紮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建設,建立反腐倡廉的長效機制。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各級領導班子成員要作清正廉潔的表率。堅持黨員領導幹部廉政承諾制,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

    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建設創新型國家,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技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團結奮進,為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科學發展做出切實的貢獻。  

 
 
 相關鏈結
· 科技部舉行部分駐外科技參讚和科技工作者座談會
· 科技部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工作人員會議在京召開
· 科技部與上海共同推進"世博科技"取得階段性成果
· 科技部5項措施應對旱災 為夏糧生産提供科技支撐
· 科技部、財政部等議定:共同實施技術創新工程
· 科技部採取五項措施迅速啟動抗旱減災科技行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