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中央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基本擺脫了一度徘徊低迷甚至下滑的局面,糧食生産能力恢復穩定在1萬億斤左右,肉類、水産品生産能力保持在年均增加2%~3%,第一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左右,為保持和支撐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複雜多變,對農業農村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産品基本供給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農業部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組織開展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有關問題的調研,調研結果摘要如下:
一、我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是水土資源短缺,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資源約束加大。我國耕地總量逐年減少、質量有所下降。全國中低産田比重高達62%。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衡且人均水平低,農業每年缺水約300億立方米。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漁業資源環境衰退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投入不足。1998—2007年10年間,中央財政“三農”投入絕對數不斷增長,但支農資金佔中央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由21.1%下降到15.2%。同時,地方政府缺乏投入農業的積極性,農戶持續增加農業投入的能力較弱,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的熱情不高。
三是設施裝備條件薄弱,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基礎不牢。因水利設施損壞報廢減少的有效灌溉面積每年達300多萬畝。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只有45%,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因自然災害損失的糧食較多,2007年超過糧食總産量的1/10。此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蟲害防治難度加大。
四是比較效益較低,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動力不強。由於發展糧食生産難以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來源,導致地方政府熱衷招商,引發耕地不斷變相佔用。農業生産物質費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上升,引起農業比較效益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民主動投入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積極性。
五是農業服務業發展滯後,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活力不夠。當前,農村從事農業生産的婦女、老年的比重越來越大,對農業服務業的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但是,我國農業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低,服務手段弱,綜合服務能力差,難以解決適應當前農業發展的需求。
二、新時期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基本戰略
新時期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從分析影響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各類要素和條件入手,調動農民群眾務農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構築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基礎動力;強化主要農産品優勢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持續增強基礎設施的抗災穩産能力,打牢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物質和區域平臺;充分發揮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支撐作用,加速推進農機現代裝備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保障條件;努力創新組織管理方式,發展多元化農業服務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激發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機制活力。通過綜合措施,形成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現實能力有保證、新增産能有支撐、持續發展有基礎的長效機制。
根據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發展、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和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需要,到2020年,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要實現以下目標: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生産實現國內基本自給,農業科技支撐和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主要農産品優勢産區的供給能力發揮主體保障作用。為此,要在綜合運用各項措施的同時,著力加強六個方面的能力建設。一是品種産出能力建設。統籌安排種養業品種結構,突出糧食、油料、生豬、奶牛、蛋雞等重點産品和結構性短缺品種的生産,構建政府扶持與市場推進的種養業良種體系。二是土地産出能力建設。下大力氣改造中低産田,著力抓好糧食主産區、核心産區能力建設,落實好平衡區和主銷區保護耕地、穩固能力的責任,重視草原、水面、生物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保護。三是設施裝備能力建設。切實加強以農田水利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速先進適用農機具和畜牧漁業生産器械的研發、示範和推廣。四是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強農業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在動植物疫病蟲害防控等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機制創新,提高農民承接、運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五是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災害預警體系和評估制度,全面推行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設施和裝備條件建設,不斷提高應急裝備水平和技術保障能力。六是組織管理能力建設。不斷完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處理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與提高農民種糧效益的關係,切實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促進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勞動生産率的不斷提高。
按照上述目標和重點,迫切需要在擴大優糧工程、種養業良種工程、動植物保護工程等現有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工程的基礎上,謀劃和啟動實施一批重大工程。
——糧食戰略工程。按照“繼續支持糧食主産區,著力強化糧食核心産區,穩步開發糧食後備産區,兼顧西部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鞏固提高糧食主銷區現有生産能力和自給率”的總體思路,統籌全國糧食生産能力建設佈局,大規模改造中低産田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廣高産優質糧食作物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著力推進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力爭到2020年,全國新改造中低産田6億畝,新增糧食生産能力1000億斤以上。
——動植物保護工程。以繼續實施《全國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規劃》和《植物保護工程規劃》為基礎,全面建設和完善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力爭基層動物防疫站覆蓋全國所有的鄉鎮,到2020年,農作物有害生物預警和控制區域站覆蓋全國70%的農業縣。
——規模化健康養殖工程。重點加強畜牧水産業專業化養殖小區和適度規模養殖場建設,突出抓好養殖設施、疫病防控和環保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力爭到2020年,生豬、奶牛、蛋雞適度規模化水平由目前的48%、59%、72%分別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漁業健康養殖水平明顯提高。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基礎上,以實驗室、儀器設備和培訓服務設施、試驗示範基地為建設重點,推進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設施條件建設,建設和完善全國縣級及縣級以下公益性農技推廣業務工作條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三、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儘快出臺《農業投入法》按照2008年中央1號文件“加快農業投入立法” 的要求,將近幾年中央強農惠農政策法律化,明確中央和各級政府財政在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職責和權限,在法律層面上保證政府支持與保護農業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二)儘快設立國家農業建設基金針對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和建設投入渠道單一且不夠穩定的實際,儘快建立國家農業建設基金,可在耕地佔用稅、煙酒消費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出讓金、彩票公益金等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基金來源,還可通過開徵糧食消費稅、發行農業建設債券等渠道籌集。
(三)儘快理順農産品價格關係加強農業投入品價格監管,加大農資綜合直補力度,建立補貼與農資價格的聯動機制。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建立重要農産品目標價格制度。力爭用2—3年時間建立穩定、合理的農産品價格調控機制,努力改變農産品價格長期偏低的狀況。
(四)切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明確將基礎地力培育投資納入國家投資補助範圍,進一步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投入力度,擴大有機肥補貼試點範圍和規模。編制全國中低産田改造總體規劃,從區域佈局上整體謀劃,切實加大中低産田改造力度,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
(五)切實加快農業服務業發展制定全國農業服務業發展規劃,出臺促進農業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組織制定促進農業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根據現階段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把農機合作組織發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農産品運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予以重點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