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日前在京召開的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新區建設凡有新的規劃決策,必先徵求地質單位意見。地質調查評價成果在重大工程規劃選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央投入帶動了數倍的地方投入,初步實現了陸海統籌、資源環境工程統籌、多技術多專業多學科綜合部署,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探索開展環境地質調查新模式的一個典型例子。
在天津濱海新區和河北曹妃甸新區,地質調查項目組與當地政府積極溝通,新區新的規劃決策必先徵求地質單位意見,地質調查項目組凡有新認識、新進展,也主動及時向政府決策部門通報。再以城市地質為例,上海市地質調查推動立法,建立跨部門資料匯交和信息共享機制,集成各類數據,建立三維可視化信息管理系統,及時應用於城市規劃評估、土地管理以及地鐵等工程建設和安全預警方面,為政府管理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北京市將地質工作納入城市規劃體系,研究重大工程建設決策均聽取地質部門意見。天津、南京、杭州、廣州城市地質調查,也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試點工作還帶動了合肥等6個城市開展城市地質調查。
在農業地質調查方面,國土資源部與相關省(區、市)合作開展土壤地球化學調查,主動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土地質量和名優特産品地球化學背景調查,不僅取得了一大批完整的珍貴資料,而且發掘了一批特色産品基地,為農業規劃、農業結構調整以及土壤污染治理等提供了基礎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一系列舉措是為貫徹落實中央領導關於地質工作“兩個更加”的要求,即地質工作要更加緊密地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加主動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自去年至今,中國地質調查局及直屬地調隊伍在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服務擴大內需和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全力以赴為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提供服務。運用遙感飛機緊急開展災情遙感調查,第一時間向國務院提交重災區航空遙感影像,為中央及時掌握災情、指揮抗震救災提供重要依據。向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應急辦等30多個政府部門和四川、甘肅、陜西三省人民政府提供相關資料共1200余件。派出大批專家,多次成功指導當地群眾避險,配合水利部圓滿完成10個堰塞湖風險調查評價,完成地震災區84個縣(市)次生地質災害遙感解譯和綜合評估,完成災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為土地利用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及災後重建提供重要依據等。二是主動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服務,主動與鐵道、交通、建設、環境、水利、電力、測繪等部門聯絡,召開供需見面會,為國家重大工程選址和建設提供地質資料。三是加大為國土資源管理決策服務的力度。積極參與礦産資源規劃編制,紮實推進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相關業務,完成85個重點礦區礦山多目標遙感監測,為整頓規範礦産資源開發秩序、實現“以圖管礦”提供了決策依據。為雲南哀牢山特大地質災害、山西襄汾潰壩和防治冰雪融化引發地質災害等事件,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及時發佈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等。四是提升地質資料服務能力,初步構建以全國地質資料館為統一窗口的分佈式信息服務體系。新公開發佈一批1:5萬和1:25萬數字地質圖,1:20萬數字水文地質圖、航磁異常圖,1:20萬自然重砂數據庫,國家級地下水動態監測數據,3000種地質調查成果報告。全國地質資料館地質資料服務量達12萬人次。(劉振國 于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