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俄(蘇)建交60週年和“中蘇科技合作協定”簽訂55週年,“中俄(蘇)科技合作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主題的論壇活動9月15日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周光召,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原國家科委主任宋健,科技部原部長朱麗蘭等出席。
萬鋼在致辭中回顧了中俄兩國人民和科技工作者60年來的深情厚誼和兩國科技合作經歷的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他指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科技和經濟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前蘇聯開展了對華援助的156項工程,幫助制定和實施了新中國第一個科技發展遠景規劃,從技術、設備、資料、人才培養以及資金方面給予新中國巨大的無私援助。
萬鋼説,中俄兩國政治互信的不斷加強,特別是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建立,為中俄科技合作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經過多年發展,中俄科技合作已經成功突破磨合期,合作主體不斷拓展,領域不斷擴大,形式不斷創新,成果不斷顯現,逐步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格局。科技成為中俄關係中互補性明顯、發展潛力巨大的一個合作領域。
萬鋼表示,希望鼓勵和吸引青年科技人員參與中俄科技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原則基礎上,推動中俄科技合作關係又好又快發展,為兩國人民的福祉做出貢獻。
論壇上,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等與會者紛紛發言。他們認為,中俄科技合作和交流大有可為,雙方必須從戰略高度,推動在創新領域和高新技術産業化方面的合作。在開展政府間主渠道合作的同時,大力開拓民間各種形式、渠道的合作,加強地區、地方間的合作,重視培養年輕的複合型人才。
科技部、外交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的180多位領導和科技工作者出席了論壇。
中俄科技合作是面向21世紀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國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互需性。經過兩國60年,特別是近20年的共同努力,中俄科技合作已經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