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人居環境和清潔水源的迫切需要,水利部從2005年開始,在北京密雲水庫等10座水庫(水源區)開展了水土保持面源污染防治試點,並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1條小流域開展了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工程建設。經過幾年推動與實踐,各地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的認識不斷提高,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社會影響力日益擴大,其建設理念和方法進一步發展,建設管理模式進一步創新,建設成效正日益顯現。各地實踐充分證明,水利部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順民心、得民意的惠民舉措。
浙江省永康市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現已取得顯著成效。2008年初,陳雷部長在永康視察工作時,對該市水利工作明確提出“六個率先”(即率先完成飲水安全任務,率先完成水庫除,率先建立清潔型小流域,率先建成現代農田水利體系,率先完成水管體制改革,率先實現水利現代化)的工作要求。兩年來,永康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按照陳雷部長指示精神,編制了《永康市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規劃》,以水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以小流域為單元,對53條小流域實施了“污水、垃圾、廁所、環境、河道”五同步治理,建立了“養山保水、進村治水、入川護水”等綜合治理工程三道防線,形成了山、水、田、林、路、村莊、院落生態清潔的新格局,有效保護了水源。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改善了投資環境。記者在永康市深切感受到,大部分地區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小橋流水,重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當地老百姓高興地説,推廣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功不可沒,全面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我們辦了一件惠及子孫的大好事。
北京、廣東、湖北等地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方面力度大、效果好。北京市在堅持“三道防線”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把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理念和做法從小流域擴展到了大流域,以大流域為骨幹,以小流域為單元,污水、垃圾、環境、河道、廁所5同步治理,建設三個體系(流域水資源保護體系、流域水資源配置體系、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實現“一河變三河”目標(即生態的河、有水的河、安全的河)。市政府辦公廳在2006年12月專門發出了《關於推進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關停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意見的通知》(京政辦發[2006]66號),明確了三道防線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市財政每年從基本建設資金、水資源費和土地出讓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資金,用於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2009年,市政府根據《北京市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規劃》,與各區縣政府簽訂了三年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任務的協議書,同時,市委將生態涵養區生態清潔小流域達標率和農村污水達標排放率列為黨政領導幹部屆中考核的指標之一。
廣東省在2008年提出了建設安全生態小流域的工作思路,在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基礎上,把防治面源污染、山洪災害和地質災害納入了治理範疇,從而實現“安全、生態、發展、和諧”的目標。浙江省總結提出 “搭建一個平臺、形成一項機制、治理一條流域、送出一溪清水、創建一流環境、造福一方百姓”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思路,以及“水土保持搭臺、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公眾參與、多渠道多形式投資”的工程建設機制,形成了“六治”模式,即以水源保護、河道整治和新農村建設為核心,把小流域治理與整治村鎮環境有機結合,把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作為“建設生態城鄉”的切入點,採取一系列重要舉措,通過治山、治水、治污、治窮、治亂、治差,涌現了一批山青、水秀、景美、民富、和諧、有序的新農村典型。
湖北、陜西、河南三省在丹江口市在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實施中,堅持傳統治理于水源保護結合,探索出了“村落面源污染控制、坡面徑流控制、農田徑流控制、傳輸途中控制、溝口匯集處理”的五級防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