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青海省各級農業部門把發展特色經濟作物作為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強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明顯成效,經濟作物是歷年來規模最大、長勢最好的一年,預計蔬菜總産可達122萬噸,新增17萬噸;果品總産達到2500萬公斤,新增200萬公斤,經濟作物新增收入2507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70元。
主導産業向特色化發展。今年,全省各地在種植結構調整中積極培育市場前景好、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農作物,積極打造河湟流域特色農業“百里長廊”,種植結構呈現“擴薯、增菜、抓特色”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了川水地區的蔬菜,黃河谷地的小雜果,西寧周邊地區的食用菌、花卉,腦山和牧區的中藏藥材産業帶。全省蔬菜種植面積擴大7.1萬畝,達到58萬畝;果品面積擴大2萬畝,達到13.4萬畝;中藏藥材面積擴大9.15萬畝以上,達到18.7萬畝。各地農業部門以提高品質為核心,調整品種結構,擴大精細蔬菜、優質中藏藥材和薄皮核桃的種植,選育引進辣椒、黃瓜、冬玉、油桃、草莓等新品種,大力推廣優質品種,加快了品種改良步伐。在已經認定的無公害農産品産地,建立了1.1萬畝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採取“十戶聯保”的方式,實行標準化的無公害生産。按照“同季不同種,同種不同季”的反季節種植思路,科學合理地安排種植茬口,在露天擴大根莖類蔬菜種植面積,在溫室重點發展精細蔬菜,提高了淡季地産蔬菜的比重,增加市場供應量。為了儘快改變我省蔬菜品種退化的局面,加大了蔬菜制種繁種的力度,今年從省外引進優良品種100多個,在河湟流域建立蔬菜繁制種基地3000畝。
專業化基地向一村一品發展。今年,全省各地為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大力營造特色鄉和特色村,“一村一品”的格局正在形成。已經建立特色經濟作物專業化生産基地30萬畝,扶持了一批特色經濟作物産業村。樂都、互助、湟中、湟源、大通、貴德等地培育了40個蔬菜産業村;互助、大通、湟中、湟源、平安等地的淺腦山地區10個食用菌産業村漸成氣候;河湟溫暖灌區15個特色果品産業村形成規模;西寧、貴德等地5個球莖花卉産業村不斷壯大;海南、海東地區積極培育中藏藥材産業村。這些鄉村的農民收入已經有了穩定的主導産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形成了“一種産品,形成一個産業,帶動一批農民”的新格局。
設施農業向規模化高檔次發展。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今年的建棚任務,各地本著“統一規劃、集中建棚、連片發展、提高效益”的原則,把設施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層層建立責任制,通過出臺優惠政策、推進土地流轉,吸引企業和農村中的“能人”等措施,確保設施農業項目建設順利進行。今年是設施農業建設檔次最高、規模最大、進度最快的一年,各地建棚的機械化程度高,普遍採取挖掘機、打夯機等機械夯築墻體,節省了人工費用,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檔次,確保了質量。全省已實現土地流轉12000畝,用於設施農業項目建設,佔設施農業總面積的60%,建成100棟以上的溫室基地50處,千棟溫室基地5處,建設冬暖式溫室2000棟,至年底可以建成20000棟日光節能溫室,60%的新建溫棚可以當年種植當年見效。
技術服務向多形式發展。為了提高蔬菜種植水平,運用全新的理念發展蔬菜産業,省農牧廳採取了“請進來,派下去”辦法,從山東壽光聘請了全國第一個提出發展設施農業的三元珠村的技術人員在大通縣建立了“(樂義-青海)設施農業示範園區”,指導日光節能溫室修建和蔬菜種植。從山東、甘肅、寧夏聘請10位農民技術員,在西寧、海東的蔬菜生産第一線指導蔬菜種植。同時選派西寧、樂都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130名農民種菜能手,到全省各地指導蔬菜種植,充分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作者 胡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