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聶榮臻元帥誕辰11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2009年12月21日)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學技術部部長 萬鋼
各位老領導,各位來賓:
在新中國的一代開國元勳、科技主帥聶榮臻元帥誕辰110週年即將到來之際,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國防科工局、中國科協、解放軍總裝備部等八部門今天在此集會,隆重紀念聶帥誕辰110週年,深切緬懷聶帥偉大而光榮的歷史功績。剛才,光召同志以曾親受過聶帥關懷、接受過聶帥直接領導和聆聽過聶帥教誨的切身體會,充滿深情地回憶了聶帥,表達了對聶帥由衷的敬仰之情、緬懷之意。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老領導老科學家代表以及青年科學家代表也都作了深情的發言,追思聶帥偉大的一生。我和在座的同志們,作為新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目擊者、參與者,現在又是直接的繼承者和推動者,此時此刻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聶榮臻元帥是新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奠基者和拓荒者。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科學技術事業仿佛一張白紙。聶帥受命于百廢待興的危難之間,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並兼任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技委主任,肩負起領導新中國科技事業的重任。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領導下,他和李富春、陳毅同志一起組織制訂了新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從而直接推動建立健全了全國科研及其管理體系、理順了科研運行體制。歷史實踐證明,這一“十二年科學規劃綱要”對振興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實現跨越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以後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1年,聶帥主持制訂了《科學工作十四條》,對研究機構的根本任務、應用科學與基礎研究的關係、加強科研大協作以及實現技術民主等重大問題作出明確規定。這一重要文獻被小平同志評稱為“科學的憲法”,對長期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聶榮臻元帥是“兩彈一星”事業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他以出色的組織才能、科學求實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為我國國防尖端科技特別是“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創立了不朽的功勳。在“兩彈”研製初期,聶帥就向中央和中央軍委提出“我們對導彈的研究製造應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為輔的方針”的建議,並很快得到批准。從此,“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就成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的一個基本方針。在“兩彈一星”攻關過程中,聶帥高瞻遠矚、運籌帷幄,顯示了非凡的組織領導才能。他把“主力兵團作戰”和“開展大協作,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軍事作戰思想引入科研領域,使我國在較短的時間內攻克了“兩彈一星”的研製難關。他運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管理,實行行政指揮和技術指揮“兩個系統、兩條指揮線”,形成了一整套寶貴的經驗。“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完全是自力更生結出的碩果,更是自力更生方針高奏的一曲凱歌,這中間凝聚著聶帥的無盡精力和卓絕智慧。
聶榮臻元帥是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典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楷模。人才是科技成事之本。尊重人才,是聶帥領導科技事業的一大特點,他對科技人才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關心體貼。他堅持創造性地運用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為眾多科技人才發揮才幹開闢了廣闊的空間。聶帥在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同時,總是身體力行,在涉及技術問題的重大決策上,他總是虛心聽取專家意見,充分發揚技術民主。毛澤東主席曾兩次評價他是“厚道人”,這樸實的“厚道”二字,蘊涵豐富,既是禮賢下士、光明磊落、誠懇待人的品德,更是嚴於律己、敢於承擔責任的表率;這“厚道”,在今天看來尤其動人,值得品味和深思。
聶帥對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無限的追求,深深感動著、激勵著我。聶帥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偉大實踐,為我們和我們這個時代留下了寶貴的思想和精神財富。
今天,我們追念聶帥,就是要更好地學習和繼承他的先進思想、優良作風和崇高品格,接好他等老一代革命家傳承下來的接力棒,更好地推進我國科學技術事業,概括起來有以下五點:
一是有計劃地加快推進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十二年科學規劃”是新中國後制訂的第一個中長期軍民統籌的科學發展規劃,確定了當時條件下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明確了科技攻關的奮鬥目標。從實踐來看,它是十分成功的,剛才大家的發言中都十分懷念那段振奮人心的歷史。今天,我國處在現代化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從來沒有如此迫切過。2003年至2006年,溫家寶總理親自主持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勾畫出未來15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宏偉藍圖,是面向新世紀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和無畏的氣概推進和落實。
二是高度重視“兩彈一星”寶貴經驗,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60年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帶領下,歷經艱險、卓絕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譜寫了自強不息的壯麗凱歌,而“兩彈一星”是這60年中最為突出的一項成就,是這60年中最為震撼的一個章節。沒有“兩彈一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國際地位和民族尊嚴。“兩彈一星”,是一個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永遠值得我們銘記的歷史豐碑。1999年,江澤民主席將“兩彈一星”精神概括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我想:“兩彈一星”是實現國家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決策,直接推動了我國綜合國力的跨越式提升;“兩彈一星”工程的組織實施是國家意志的生動體現;“兩彈一星”事業成為科研人員報效祖國宏偉事業的重大平臺;“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簡要地説,戰略跨越,國家意志,科學家獻身,全國人民的支持,這四點是“兩彈一星”最為寶貴的經驗。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是面向2020年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重大專項的實施,將使我國在重大戰略性産業培育、眾多關鍵技術攻關以及重大科學工程建設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十一五”期間,重大專項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主要任務邁出堅實步伐,建立起了行政和技術兩條線的組織管理體系,匯集了一批改層次的創新人才,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團隊,一些專項的研發攻關已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對於如何進一步加速推進重大專項,“兩彈一星”的寶貴經驗和精神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這就是明確主攻方向和路線圖,找準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口;加強組織推進,強化系統集成,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加大攻關力度;強化統籌協調,建立順暢、有序、高效的合作機制。同時,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舉國體製作用、推進重大專項的體制機制。
三是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聶帥早就多次講過,國防現代化和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幾十年來,我們也能清晰地看到,西方大國不可能把核心的科學技術給我們,只有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去攻關、去掌握。即使在一些方面,我們能夠通過某種途徑引進一些先進技術,也是為了提高自我的起點,學習和引進技術,關鍵是要搞好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否則不僅不能掌握關鍵技術,更重要的是難以培育自我創新精神。“兩彈一星”的經驗還告訴我們,別人不給,反而使我們丟掉幻想,奮發圖強。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戰略。“兩彈一星”以及近年來我國在航天等諸多領域取得的高科技發展成就證明,我們是有志氣、有能力的,只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組織好大力協同,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就可創造新的佳績,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3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以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科技發展的歷程也告訴我們,自主和開放決不是彼此對立,而是互為促進,有了自主就會更有信心,有了開放就可以更好更快地實現自主創新。
四是下大力氣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之鍵,人才為本。創新人才是新生産力的開拓者和創造者,在科技發展中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聶帥在領導科技工作的過程中,始終非常重視知識分子特別是創新人才工作,明確提出科技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出成果、出人才,要培養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科技人才。今天,世界範圍內的人才競爭如火如荼,誰贏得了人才之戰,誰就將贏得未來。目前,中組部正在研究制定人才規劃綱要,這將對我國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落實政策,激勵鬥志,聚集、培養和造就一批新時代科技隊伍和傑出的領軍人才。
五是尊重科技發展規律,提倡科學精神。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引起經濟社會領域的一輪又一輪巨大變革。我國科學技術也順應著這種變革的潮流,跨越式向前發展。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紛繁複雜,雖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任務對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我們要尊重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重要的是要把握規律,利用規律。我所要講的尊重科技發展規律,一方面是立足當前,主要是針對社會上對科技界的一些負面現象的批評,我們要認真加以分析,對客觀存在的現實現象要虛心進行深刻反省。科學需要腳踏實地,來不得半點虛假,我們的管理和科研都要回歸實踐,切實尊重科學規律;另一方面是面向未來,就是我們不能只顧眼前,必須有戰略性眼光和長遠的謀劃,密切注視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積極進行跟蹤研究,加強超前部署,為未來的更大創新和突破奠定好的鋪墊,這也是應該遵循的科技發展規律。
“我很想多看一看幾十年來為之奮鬥的社會主義興旺發達的喜人形勢,也很想多聽一聽祖國科技事業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我希望全國的科技工作者牢記科技興國的重任,努力攀登世界科技的崇山峻嶺,為國爭光,為人類的進步多做貢獻!”這是聶帥對科技工作者的世紀重托。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志不已。”聶帥,今天,我要再次向您致敬,同時告慰您和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在天之靈,在你們的凝望中,中國科技事業創造出新中國的一個又一個“第一”,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巨大跨越。你們的精神和品格正被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所傳承,去創造共和國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前程。
聶榮臻元帥精神永存!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