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控制信貸規模科學管理通脹預期
——《求是》雜誌劉明康主席專訪文章
當前,信貸投放與通貨膨脹有關問題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作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重點,這是宏觀經濟政策中首次出現“通脹預期”字眼。為幫助廣大讀者深入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專訪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明康同志。
一、優化信貸結構,保持經濟協調平衡可持續發展
記者: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黨中央、國務院不斷豐富與完善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經濟企穩回升。201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關鍵的一年,如果政策擴張過猛,可能會引發投資過快和通貨膨脹;如果政策過早退出,又可能引發經濟下滑。經濟增長、信貸政策、通貨膨脹三者之間的關係該如何權衡?
劉明康: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提出並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宏觀調控成效顯著。這為我們正確把握與處理經濟增長、信貸政策和通貨膨脹三者間的關係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在經濟增長、信貸政策和通貨膨脹三者間,信貸政策是重要抓手。其重要性在於,只有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總體部署,堅持有保有控,著力優化銀行業信貸結構,才能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當前,要特別注重加強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産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緩解農業和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保證重點建設項目貸款需求,嚴格控制對高能耗、高排放行業和産能過剩行業的貸款。在工作中,既要使政策保持一定的力度,支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又要穩定物價水平,有效管理通脹預期;既要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更要促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記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貸對調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擴大消費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將其喻為“閘門”。因此,信貸政策的實施就成為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首要環節。
劉明康: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投資結構的調整形成了倒逼壓力。首先要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將資金安排主要用於項目續建和收尾項目,確保重點項目建設資金需要。同時,要加強對政府投融資平臺管理,對出資不實、不到位的平臺公司,嚴格限制貸款,並落實好已發放貸款的保全措施。原則上,不得發放過橋貸款。還要儘快消除一切限制民間投資進入的不合理障礙。
要加大對小企業和個體創業者的信貸支持力度,落實小企業信貸的財稅優惠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帶動收入持續增長,為擴大消費打下堅實基礎。積極支持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繼續支持居民首次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的同時,嚴格二套住房貸款管理,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穩步推進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推動消費金融的創新與發展。
記者:那麼,信貸政策在實施中應遵循哪些原則呢?
劉明康:一是從嚴把握信貸政策界限。對不符合産業政策、市場準入條件、行業技術標準,項目資本金缺位,未按規定條件和程序審批或核準的項目,一律不得授信,已授信的不得發放貸款,已發放貸款的要切實採取措施保全。二是切實加強重點行業授信管理。要根據客戶所在主要行業及特點,分行業、分項目、分企業研究制定並細化授信指引;增強對行業發展前景和具體企業、項目還貸能力和風險管控本領的判斷能力;提高對涉及耗能、污染、安全、健康風險企業和項目的授信管理能力。三是嚴格實行問責制。要將相關責任分解到盡職調查、授信審查、授信後管理等各個工作環節中,並狠抓基層落實。對於違反信貸政策、産業政策規定及有關法律法規和內部管理規定,工作嚴重失誤造成重大損失或惡劣影響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以確保信貸政策落實到位。
二、實施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嚴格控制貸款風險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應該如何把握信貸政策的“適度”?
劉明康:貸款投放難就難在“適度”,不足不行,過了也不行,必須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2009年我們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宏觀調控政策要求,積極調整出臺和豐富完善多項政策措施,促進信貸對實體經濟的及時有效投放。上半年貸款增加額保持了月均增加1.2萬億元的水平,及時避免了大面積資金鏈斷裂、三角債和企業破産的出現,為經濟的回升向好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採取有效措施引導銀行業從信貸超常規投放逐步轉向常態,使下半年信貸投放均衡保持在月均增加4000億元左右的水平。總體看,較好地把握了信貸政策的“適度”要求。
今年的重點是,在保持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同時,逐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實體經濟有效需求和自身資本充足為條件,嚴格資本約束,科學處理資本質量、信貸質量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控制信貸非理性增長,防止季度、月度間的異常波動。同時,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落實信貸“三個辦法一個指引”要求,真正樹立“實貸實付”理念,強化信貸發放全流程管理,堅持貸款生命週期與企業關鍵生命週期相匹配,信貸進入和退出與企業有效現金流相匹配,實現信貸的合理投放。
記者:國內外經驗表明,貸款持續大量投放可以刺激經濟的較快增長,但也容易引起銀行呆壞賬增加,怎樣才能守住風險底線?
劉明康:一般來講,信貸大幅增加,不良貸款可能會隨之增加,但如果措施得當,增加量是可以有效控制的。同時,貸款發放後不良貸款的出現會有一定的時滯,只要應對得當,風險也是可以有效化解的。目前來看,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持續保持低位“雙降”,撥備覆蓋率高位大幅提升,風險抵禦能力進一步增強。這為我們應對未來風險奠定了良好基礎。
下一階段,我們將強化重點風險管控,堅決守住風險底線。一是對重點風險實施重點監管。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科學分解和層層落實對産業結構調整中的信貸風險、政府投融資平臺信用風險、房地産行業信貸風險、案件風險、個人貸款資金違規流入資本市場的風險、銀行體系流動性風險六大風險的防範化解責任,並狠抓基層落實到位。二是明確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決守住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杠桿率、大額風險集中度比例控制的四條底線,並實施動態調整,以增強風險抵禦和控制能力。明確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密切關注國家産業政策、環保政策、市場變化對授信企業和項目還款能力的影響,加強敏感性分析,並在增補保全措施談判效果不理想時,立即對資産風險分類、損失準備計提做出及時調整,必要時還必須針對高風險行業計提特種準備。三是嚴格控制大額授信集中度風險,嚴守單戶授信不得超過商業銀行資本餘額的10%和集團授信不得超過商業銀行資本餘額的15%兩條底線。
記者:由於資本的逐利本性,有的地方出現了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樓市的問題,票據融資套利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怎樣才能從源頭上保證信貸資金更多地流向實體經濟就成為一個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劉明康:從2008年起,銀監會就對信貸資金被違規挪用進入股市、樓市,利用票據融資違規套利的活動,採取了嚴厲措施予以打擊。針對2009年初票據融資大量增加、套利活動加劇現象,我們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認真開展自查自糾和風險排查,並適時安排專項檢查,使票據融資高增長態勢迅速得到控制。針對2009年下半年股市、樓市回暖後,信貸資金被違規挪用進入股市、樓市增多現象,也多次進行風險提示,並安排專項檢查,加大了糾正和處罰力度。
為從源頭上杜絕信貸資金被挪用風險,我們于2009年制定了《固定資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措施,以“實貸實付”取代“實貸實存”,按項目進度付款,以確保信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真正用於滿足客戶的生産建設、服務運營或消費需求。這對從根本上規範信貸資金使用、確保信貸資金安全和保護廣大金融消費者權益具有標誌性意義。今年,我們還將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推進上述制度的執行。需要説明的是,這些要求並沒有抬高獲得貸款的門檻,相反還有利於保護貸款使用者的資金安全。因此,不會對銀行滿足客戶有效需求帶來不利影響。
記者:最近出臺的次級債新規和更為嚴格的資本充足率約束無疑會放緩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腳步,但這能從根本上防範銀行系統性風險嗎?
劉明康: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教訓是銀行只有具備充足的資本和良好的資産質量,才能有效抵禦嚴重風險的衝擊。我們發佈《關於完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就是從根本上要求銀行把業務發展、風險防控與資本管理有機統一起來,維持資本充足率的基本穩定和較高的資産質量。對那些資本充足率接近監管底線的商業銀行,這些規定將有效抑制其貸款擴張衝動,這對防止銀行單體風險和銀行業系統性風險是完全必要的。從長遠看,一個資本充足、資産質量較好的銀行體系將為實體經濟持續繁榮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為嚴格資本約束,確保銀行業持續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我們明確要求,今年全年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均應保持在11%以上,中小銀行應保持在10%以上。
三、加強理性引導,管好通脹預期
記者:隨著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和全球經濟復蘇,國內的通脹預期正在增強。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應如何引導與管理通脹預期?
劉明康:通脹預期增強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CPI轉正。去年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6%,環比上漲0.3%,同比、環比雙雙由負轉正。二是去年四季度以來,國家和地方加大了資源性産品價格和公用服務事業收費價格改革力度,一些長期偏低的資源性産品價格和公用服務事業收費有了較大幅度提高。三是國內外資本市場、房地産市場回暖升溫,資産價格和大宗商品上漲較快。
對此,我們應密切關注,科學引導與管理通脹預期。一是加強政策宣示和信息披露,適時釋放必要的政策信號,引導公眾形成合乎實際的判斷,防止因囤積、搶購等非理性行為推動物價的實質性上升,弱化通脹預期自我強化的循環機制。二是在保持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同時,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科學調節市場體系流動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防止全球流動性過剩對國內的衝擊;高度重視資産價格的變化,抑制投機性購房,遏制部分城市房地産價格過快上漲的勢頭,防止因資産價格過快上漲帶動商品、服務價格上漲。三是控制好資源性産品價格、公用服務事業價格的改革力度,注意方式方法。防止因價格改革舉措集中出臺、大幅調整強化居民通脹預期;加強對資源壟斷性行業、公用服務企業監督管理,嚴格控制消耗和成本,防止因管理不善,成本上升倒逼資源性産品、公用服務行業收費上升,並帶動競爭性産品、服務價格上漲。四是強化社會管理,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增加對低收入群眾的社會救濟。
記者:近期通脹預期增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美元貶值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一些人由此擔心輸入型通貨膨脹的發生,這種憂慮有根據嗎?
劉明康:我國是否會發生輸入型通貨膨脹,主要取決於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全球經濟復蘇和通貨膨脹情況。目前,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金融體系的“去杠桿化”和不良資産清理遠未結束,融資仲介功能尚待恢復,大量過剩産能還有待調整消化,新産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還在培育之中,全球經濟的復蘇必將是一個緩慢、複雜和曲折的過程。在這種大背景下,儘管全球流動性相當充裕,但産生全球通脹的可能性並不很大。二是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化。全球經濟基本面的變化、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需求、大宗商品市場的投機操作,以及供應方的結構性變化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快速增長會加大大宗商品的需求,但從絕對量看,發達經濟體仍是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耗國。在發達經濟體緩慢復蘇的情況下,全球大宗商品並無持續上漲的壓力。美元長期走貶預期和各種投機操作,可能在一定時間內提高某些大宗商品價格,但很難設想這種上漲會成為一種長期趨勢。此外,低碳經濟的發展,以及可再生能源、替代技術的出現,也會降低對礦物燃料等大宗商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預期。三是發達經濟體刺激政策的退出時機。在復蘇前景還不明朗的情況下,預計發達經濟體刺激政策近期還不會實質性退出。但隨著經濟基本面的逐漸好轉以及公共債務壓力的加大,刺激政策遲早要退出,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流動性因素將明顯減弱。因此,我認為近期我國發生輸入型通脹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