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在河北省對口支援前線指揮部辦公室,墻上挂的項目進度表顯示:距最後一個項目——平武縣文體中心竣工還有60天。這天,指揮部指揮長張平軍趕回石家莊,爭取更多支持。
同一天,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災後恢復重建月報顯示,截至5月底,納入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29704個項目,完工率已達80%以上。
從4月底的78.2%、到目前的逾80%——數字體現出全省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現場會召開以來,各地加快重建進度,“保質保量按時基本完成重建任務,努力交出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
速度,體現于抓重建進度——
咬緊時間、倒排工期、集中攻堅。四川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劉捷透露,全省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現場會召開後,省發展改革委陸續派出十幾個工作組,分赴6個重災市州和39個重災縣,結合災後恢復重建中期評估和項目調整,對重建項目進行重新梳理和歸類。竣工項目如何收尾?在建項目怎樣加快?未開工項目何時開工?一個個“點球”陸續發出,目標所指:加快再加快。
現場會後,省政府對災後恢復重建的不定期督查變成一月一次的定期督查,有問題第一時間處理,有困難第一時間化解。在綿陽,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職能部門具體抓、上下聯動共同抓的工作格局被強化。
速度,體現于抓工作的平衡——
留在最後的,不少是 “硬骨頭”。災區群眾急需的民生項目要加緊完成,社會廣泛關注的項目要加快推進。與此同時,提高災區發展能力日益緊迫。一個月來,四川相繼與山東、廣東、遼寧簽署長期合作框架協議,廣東承諾,以對口援建汶川為基礎,推進由援建到合作、硬體到軟體、對口到全面的轉變;一個月來,3個處於重災區的産業園區升格為省級産業園區,成為承接援助地産業轉移和災區未來發展的載體。德陽舉行“5·12”特大地震兩週年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援建座談會,著力推進對口支援向雙方受益的長效合作新機制轉變。
速度,體現于對重建項目後期管理的前瞻考量——
距 “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還有100余天,大量項目即將竣工,眾多對口援建項目將移交,項目後期管理能否跟進?四川省發展改革委透露,正在代省政府起草 “災後重建項目竣工驗收和移交管理的意見”和“對口支援形成的固定資産管理辦法”。(記者 胡敏 實習記者 黃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