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若干重要問題的意見》,進一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培植壯大財源,增強財政保障能力,山東省政府7月2日出臺《關於加快推動轉方式調結構進一步培植壯大財源的意見》,從支持現代産業體系建設、促進重點區域帶動戰略實施等八大方面,制定了32條政策措施。
為保障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今年省政府將多方籌集資金170多億元,預計可帶動銀行信貸以及其他方面社會資金3000億元以上。
財政引導:四兩撥千斤
綜觀《意見》,這次出臺的許多政策,目的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切實加大對財源建設的投入力度。
——充分利用貼息、獎勵、參股等方式,放大財政資金使用效果。《意見》中提出,今年省級將投入1.5億元,設立黃河三角洲産業投資基金和文化産業投資基金,廣泛吸引金融機構、大企業和相關市縣政府跟進投資,支持重點區域和重點産業發展;通過建立技術裝備首臺(套)獎勵制度、重大節能技術産業化獎勵制度、淘汰落後産能獎勵制度等辦法,促進各方面增加投入,努力解決制約發展方式轉變的突出問題。
——整合各方面資金,集中財力辦大事。通過整合有關資金,今後3年省級將籌集20億元,支持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籌集20億元,實施10大高新技術産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籌集35億元,加強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全省3年籌集100億元,其中中央補助24億元,省級配套46億元,市縣投入30億元,對全省農村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治理,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等。
——加大資金運籌力度,深入挖掘財政資金使用潛力。今年省級將安排1億元,以後年度逐步加大投入,分批扶持重點中心鎮加快發展,更好地發揮其聚集帶動作用;籌集20億元財政間歇資金,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內選擇部分縣(市)進行試點,年初將資金撥付到縣,年底收回,由試點縣統籌用於重點骨幹項目建設;積極推行政府性資金存款與金融機構信貸投放挂鉤辦法,力爭協調銀行貸款1000億元,支持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稅收貢獻率高的産業和産品,重點支持農副産品深加工、傳統工業升級改造、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
金融支撐:與財政杠桿有效結合
——支持金融機構加快發展。《意見》提出,省政府將在黃河三角洲區域內選擇一家資産規模大、經濟效益好的城市商業銀行,通過採取政府注資、引進戰略投資者、吸收知名工商企業投資等方式,支持其做大做強,服務黃河三角洲發展。同時,對國內外金融機構來魯設立區域總部的,在各地給予獎勵的基礎上,省級再獎勵500萬元。
——進一步完善信用擔保體系。今年省級將籌集3.1億元,按照新增擔保量、新設立機構、增資擴股等業務的一定比例,對擔保機構進行獎勵和風險補償,促進融資性擔保機構加快發展。
——建立金融機構戰略性新興産業科技項目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對科技項目貸款年增長20%以上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按新增科技貸款餘額的一定比例給予風險補償。
——建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對發放中小企業貸款年增長15%以上的金融機構,按照新增中小企業貸款的一定比例給予風險補償。
改善民生:增強內生動力
《意見》確定,在落實好現有民生政策的基礎上,再出臺幾項新政策:
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力度。今年省級將安排2億元資金,主要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各地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給予支持。
二是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從今年下半年起,把新農合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政府補助標準,由人均100元提高到120元。對於新增部分,省級將按照人均6元、9元、14元的標準,對東、中、西部地區分別給予補助。
三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政策。省政府決定,在今年按國家規定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基礎上,把企業退休人員取暖補貼由每年24元最高提到1100元,具體標準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同時,提高失業保險金標準,由目前月人均365元,提高到440元。鼓勵各地運用失業保險基金,促進擴大就業。對“援企穩崗”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區,省裏將在分配獎勵、調劑資金時予以傾斜。
四是適當降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省政府決定,從今年7月1日起,對繳費比例高於20%(含)的地區降低1個百分點,以後視情況逐步統一和調整,以減輕企業負擔。
完善機制:不養懶漢不鞭打快牛
為進一步發揮體制機制的激勵約束作用,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加快緩解基層財政困難,《意見》決定,今年再對現行財政體製作三方面調整:
一是建立主體稅收增長激勵機制,2010-2012年,對市縣上繳省級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幅超過15%以上部分,省級給予全額返還。
二是提高出口退稅省級負擔比例,對市縣負擔的出口退稅比上年增長15%以內部分,省級繼續負擔25%;增長15%以上部分,省級負擔50%。
三是取消市縣上劃中央增值稅和消費稅1:0.3增量返還政策。
總之,《意見》通過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把財政分配與各地經濟發展的成效挂起鉤來,強化財稅體制的正向激勵效應,不養懶漢,不鞭打快牛,真正體現“誰發展誰受益,發展快多受益”。(記者 滕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