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項目進入結題階段。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數據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隨著青藏鐵路通車,如何積極開發利用青藏地區的優勢資源,成為我國地質工作的重大課題。1999年啟動的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將青藏高原地質研究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並於2005年完成了青藏高原空白區152萬平方公里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首次實現了我國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全面覆蓋。從2006年起,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始組織實施“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項目。
5年來,研究人員對區域地質調查取得的海量資料系統集成、綜合研究和專題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具體包括:
——編制了青藏高原1:150萬地質圖、大地構造圖、構造岩漿岩圖、變質岩地質圖、前寒武紀地質圖、岩相古地理圖、新生代地質圖、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系列圖件100幅,為區域國土規劃、地質找礦、環境評價、重大工程建設和地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地質—資源—環境圖件。
——重新描述了青藏高原區域地層—構造時空格架,重塑了5億年來位於南部印度板塊和北部歐亞板塊之間、數千公里寬的古特提斯洋的演化歷史,建立了“一個特提斯大洋、南北兩個大陸邊緣弧盆體系”的大地構造演化新模式,提出了原創性的板塊構造演化模型。
——研究了青藏高原新構造運動、地質災害及生態環境演變的規律,揭示了地殼活動與地震等地質災害之間的關係;確定在11萬年~4萬年期間,青藏高原發育了十余萬平方公里的大型湖泊。隨著歷史演化,由於高原隆升導致湖泊萎縮。
——全面完成空白區110幅1:25萬地質圖數據庫建設,建立了1:150萬地質—資源—環境成果圖數據庫管理系統。構建了地質成果信息平臺,初步實現青藏高原地質成果以網絡形式發佈。
——通過對青藏高原區域礦産及成礦地質背景的研究,劃分出三大成礦域、8個成礦省和31個成礦帶,總結了不同構造位置與礦床類型的關係。
此外,該項目對岩漿岩的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揭示了青藏高原5億年來板塊不同演化階段、不同大地構造部位所形成的岩漿岩組合和相應成礦作用,揭示了青藏高原早期東高西低、晚期西高東低的地貌演化格局,收集整理了700余處新發現的旅遊景點並圈定16處地質遺跡集中區。
下一步,青藏高原的地質研究將圍繞國家宏觀佈局和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展青藏高原地質、資源、環境綜合研究,編制和出版青藏高原全域的地質報告、青藏高原地質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報告,搭建為中央和有關各省(自治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服務的基礎地質數據平臺。
評審會上,30多位院士、專家對14個項目的地質圖件及相關成果進行了評審。根據項目計劃,相關成果還將向社會公開發佈,並形成專題報告上報中央,為國家整體戰略規劃和青藏高原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服務。(劉振國 田雪蓮 劉 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