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8月3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辦公會議上了解到,包括56戶五保戶、688戶特困戶在內的山區數萬群眾今年冬季開始將陸續遷出祖祖輩輩居住的危房危窯,遠離地質災害頻發區,其中部分群眾還將移居風景秀美的沿黃城市帶。
“沒有比群眾生命安全更重要的事情,這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強調。他指出,相關部門、地方政府要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捆綁資金,創新思路,合力推進。不但要未雨綢繆,儘快把地質災害頻發區居住在危房危窯裏的群眾搬出來,還要結合生態移民、勞務移民、教育移民“三大移民”,妥善解決好搬遷群眾的生計和脫貧致富問題,既解燃眉之急,更重長遠發展。
會議決定,根據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對地質災害頻發區內的農房的排查,今明兩年對山區6718戶群眾進行搬遷或危房改造。其中,對已列入生態移民計劃的同心縣田老莊鄉、河西鎮9個村2817戶危房,由自治區發改委按照生態移民政策進行搬遷;對海原縣、原州區、同心縣地質災害頻發區內的3901戶危房改造任務分兩年完成,今年首先對散養五保戶、特困戶和D級危房戶2717戶進行改造,對C級危房戶1184戶列入明年改造計劃,2000多戶將先後被遷入沿黃城市帶。今年2717戶共需建設資金9368.4萬元,主體資金將捆綁自治區補助、生態移民、民政救助、扶貧、市縣補助等解決,農戶自籌2323萬元。
王正偉強調,要嚴格實行屬地管理。按照“搬得下,穩得住,能致富”,通過對國有荒地、鹽鹼地開發改造和耕地合理調劑,按照“1個溫棚、暖棚保基本”的最低標準,確保遷出群眾的基本生活。遷出的群眾繼續享受退耕還林、山區溫棚補貼等相關政策,並將其納入社保範圍。與此同時,川區市(縣)要從發揮沿黃城市帶聚集帶動效應,實現以川濟山、城鄉統籌出發,結合此項工作,積極籌劃二期生態移民工程的規劃、項目用地、選址等工作,把生態移民、勞務移民、教育移民與本地實際有機結合,拓寬思路,從根本上解決移民群眾的出路問題。自治區副主席李銳參加會議。(連小芳 姚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