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萬鋼在國家技術創新工程上海試點推進會上的講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8月25日   來源:科技部網站

萬鋼部長在國家技術創新工程上海市試點工作推進大會上的講話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學技術部部長 萬鋼
(2010年7月30日,上海)

尊敬的俞正聲書記、韓正市長、各位領導,同志們:

    今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此隆重召開國家技術創新工程上海市試點工作推進大會。這是上海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上海世博會以及“後世博”發展機遇,進一步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次重要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同志對這次會議高度重視,親自出席並將作重要講話。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和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共同推進的各有關部門,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獲得授牌的各有關單位表示衷心祝賀!向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上海市各級領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方面的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黨的十七大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2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都明確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根本出路在於自主創新。要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工程,力求突破更多重要關鍵技術、獲得更多自主知識産權,造就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確保我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多次強調,要加快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劉延東同志在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啟動大會上指出,要全面推動技術創新工程的實施,帶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為進一步推進技術創新工程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技術創新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就是要著力在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機制和創新服務上下功夫,切實提高産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的構建和發展,探索産學研結合的體制與機制,促進産學研用和大中小企業的緊密結合;支持公共科技平臺的服務能力建設,突出平臺的資源整合與開放服務功能,在重點産業領域確定一批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示範試點;著眼于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加強創新型企業建設,在企業中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和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基地,支持創新型企業的研發能力建設;加快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啟動以來,在相關部門和地方的積極努力下,工程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在重點省市啟動了試點,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和成效。

    上海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創新資源集聚優勢相對明顯。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相繼頒布《關於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産業化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産業化的實施意見》,堅持以高新技術産業化為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主攻方向,全面部署和推動上海科技工作。在培育創新源泉、增強科技能力,培育新興産業、提升傳統産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加強基層科技工作、開展科學普及,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發揮社會各方力量,以及擴大對外開放、開展國際合作等方面,亮點紛呈,涌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創新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推動經濟社會實現穩定快速協調發展,為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作出了積極貢獻。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2010上海世博會上,科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電子標簽票務系統等科技成果在世博會上得以應用並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大規模集中示範運營了新能源汽車,這將極大地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成為新能源汽車大規模商業運營的示範、先進汽車技術新的里程碑。

    同時,上海在服務國家戰略,承接、實施國家重大專項和國家級科研計劃任務中取得重要進展,大飛機、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核高基、重大新藥創制等國家重大專項任務陸續落戶上海,進展順利。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的步伐,加快培養和集聚各類優秀人才,建立起政府推動、市場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著力增強城市創新能力,切實做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在這一重大背景下,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全市開展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的重要決策,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科學發展道路,實現上海的戰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上海市的試點工作,既是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的重要部署,又是建設上海創新型城市的內在要求。上海市的試點方案,體現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體現了統籌全市創新資源,著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産業競爭力;體現了産學研緊密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體現了全市上下聯動、多部門協同配合。總體思路明確,地方特色鮮明,重點任務突出,保障措施有力。

    面對新階段、新形勢和新任務,希望上海要以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為契機,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聚焦優勢。抓住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機遇,瞄準行業高端,聚焦重點領域優勢力量,支持企業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新産品、新技術和新工藝,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品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構築産業高地,破解發展瓶頸,推進全市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二是要集成資源。堅持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科技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激發各類要素的創新活力,集成各類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探索建立産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機制。進一步在資源整合、開放共享、打破圍墻、發揮優勢上下功夫,充分釋放科技資源豐富的優勢與潛力。尤其是要集成好“後世博”科技成果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三是要創新機制。上海發展的優勢在於創新,通過改革開放,上海創建了浦東新區,創造了新區發展的模式和經驗;上海發展的轉型也在於創新,上海世博會成為創新的集中地,成為展現世界各國創新成果的大舞臺;上海未來發展的希望更在於創新,而機制的創新是所有創新的前提和基礎,上海世博會後成果的轉移與擴散需要更多靈活的機制。做好試點工作事關全局,在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的組織機制上要加大探索力度。不斷地創新科技管理體制和機制,積極探索有利於創新資源組織的新模式,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崇尚創新、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環境和氛圍。四是要強化示範。上海市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工作,既要為全市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也要為全國各地技術創新工程的實施探索路子,要在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在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推動産學研用更加有效結合,在落實政策、加大投入、優化環境,調動各方面創新活力方面做出示範。

    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集成各方面優勢,圍繞“世博後”科技産業及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支持上海市做好試點工作。一是支持上海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加強企業的研發機構建設,支持創新型企業積極承擔、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二是支持上海構建一批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聯合攻關,建設公共技術平臺和産業技術信息、標準信息交流平臺,建立創新人才的聯合培養機制,制定産業發展規劃。三是支持上海建設和完善一批産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優化研發基地佈局,深化應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和發展,加強各類創新創業服務資源的整合,探索建立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共享獎勵機制。四是支持上海加快建設企業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引導科研人員服務投身於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強化人才的引進與激勵。提高職工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五是支持上海加快促進科技與金融緊密融合,大力發展“天使投資”,鼓勵股權投資發展,加強和改善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建設櫃臺交易市場,推進金融創新服務,發展擔保機構。六是支持上海建設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和創新型城區。支持上海張江高新區的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提升上海張江高新區創新能級,加快楊浦創新型城區建設試點,探索三區聯動的有效機制。在這裡,我還想強調的是技術創新需要市場的拉動,創新産品的推廣應用需要市場的牽引。在推廣重大創新産品方面,上海已經成為推動電動汽車、半導體照明、三網融合等的試點城市,最近又成為了推廣電動汽車個人消費補貼試點的五個城市之一。今後,我們還將大力支持上海在推廣清潔燃氣、數字化醫療等方面的創新産品發揮更大的作用。

    同志們,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的實施,標誌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已經邁上一個新的起點。我們熱切地希望上海市以本次試點工作為契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上取得新突破,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上取得新成效。同時,我們也希望上海能準確把握形勢,聚焦國家發展戰略,聚焦重大産業化項目,勇於承擔更多的責任。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領導和帶領下,全市齊心合力、共同推動,上海市試點工作一定能夠取得良好成效,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

 
 
 相關鏈結
· 科技部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項目評估會召開
· 科技部將組織開展生態保護科技創新專家行活動
· 科技部組織開展向舟曲災區送溫暖、獻愛心活動
· 科技部副部長杜佔元帶隊開展文化與科技融合調研
· 科技部副部長會見台灣電機電子同業公會代表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