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我國深海運載技術發展,為我國大洋國際海底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提供重要的高技術裝備,同時為我國深海勘探、海底作業研發共性技術,科技部于2002年將“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啟動了“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工作。“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現代高新技術的綜合集成,其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工作範圍可以覆蓋全球海洋區域的99.8%,代表著深海高技術領域的最前沿。
在國家海洋局組織領導下,中國大洋協會作為業主具體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並會同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02所、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聲學所等國內約100家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攻關,攻克了我國在深海技術領域的一系列技術難關,對於引進的技術和需要國外加工的部件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開展了大量的自主研發工作,經過6年努力完成了載人潛水器本體研製,完成了水面支持系統研製和試驗母船改造,完成了潛航員選拔和培訓,具備了開展海上試驗的技術條件。
經科技部立項批准,從2009年8月開始先後組織開展了“蛟龍號”載人深潛器1000米級和3000米級海試工作。鋻於海試涉及部門多、技術複雜、又缺少經驗,再加上海上環境複雜多變,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和風險,為確保海試工作的順利開展,國家海洋局牽頭成立了由中船重工集團、中國科學院、交通運輸部等多部門組成的海試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統一領導、組織和協調;成立了海試現場指揮部具體負責試驗的現場決策和指揮;成立了海試臨時黨委,負責為海試提供思想和組織保障;科技部、國家海洋局成立了由全國10名各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的技術諮詢專家組,對海試的重大問題和重大決策提供諮詢意見。全國14個單位、共170多人直接參加了海上試驗工作。
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3000米級海上試驗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潛,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超過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創造了水下和海底作業9小時零3分的記錄,驗證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3000米級水深的各項性能和功能指標。本次海試成功實現了我國深海裝備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標誌著我國繼美、法、俄、日之後成為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在短短11個月內,我國載人深潛試驗完成了從零到3700米水深的重大跨越。海上試驗充分驗證了潛水器的功能和各項技術指標,達到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鍛鍊隊伍、積累經驗的目的,為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的實際應用和更大深度的試驗奠定了堅實基礎。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製和海試,成為多部門團結協作、官産學研用相結合、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又一典範,為今後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和實施樹立了榜樣。在整個海上試驗過程中,全體參試人員堅決貫徹科技部、國家海洋局的指示精神,在海試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海試現場指揮部嚴格貫徹“精心組織、安全第一、層層把關、責任到人”的要求,與烈日抗爭,與颱風週旋,與時間賽跑,滿懷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激情,不畏艱難,晝夜奮戰,發揚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精神,建立了我國第一批潛航員和試航員隊伍,為我國載人深潛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