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大調查各大專項陸續進入結題階段。記者8月31日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自1999年實施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地質科技與國際合作共投入11.59億元,實施地質科技項目526項,在古生物學、地層學等領域的研究達到世界前沿水平,多國政府派員學習我國的地質科學技術,我國的地質管理理念、地質技術逐步走向世界。
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與國際合作成果彙報會上,有關負責人介紹了我國在地學研究、新技術與新方法研究以及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具體體現在:
在地學研究方面,古生物學研究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在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科學》雜誌等兩大刊物上發表十幾篇論文,中華龍鳥、中華吉祥鳥、中華神州鳥等珍稀古生物化石的發現與研究,為鳥類的恐龍起源學説提供了關鍵證據,引起世界轟動。地層學研究獲得8條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即“金釘子”),推動了我國地層學研究與國際接軌。岩溶與碳循環研究成果引起世界高度關注,推動了國際岩溶中心在我國廣西桂林落戶。繼加拿大、美國之後,我國在陸域永久凍土區鑽獲天然氣水合物樣品。地球化學勘查技術在礦産勘查、環境地質、農業地質等領域廣泛應用,非洲、拉丁美洲及周邊國家派技術人員到我國學習。首次編制了南極普裏茲帶1:50萬地質圖,使我國極地地質研究達到世界前沿水平。牽頭18個亞洲國家100多位地質學家,編制了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
在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方面,航空物探研究人員引進並集成了GT-1A航空重力測量系統,填補了我國國土資源勘查領域的空白,打破了一些國家對該技術的封鎖;研發了4種類型的地面光譜儀,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便攜式近紅外光譜礦物分析儀,研製了陣列電磁方法技術系統和Y12航空物探綜合站、多功能電法勘探工作站和一系列物探數據處理軟體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並與國外同類産品相當。我國還研製出2000米全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和一批深孔取心鑽探方法和技術,結束了我國長期依賴國外關鍵鑽探技術的歷史,為礦産勘查尤其是深部找礦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我國開展的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直接推動了世界各國在本國啟動該項工作。
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中國地質調查局與36個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簽訂了地學合作諒解備忘錄,與世界50多個國家建立了合作往來;專門為發展中國家舉辦14期地礦管理與技術培訓班,為69個國家的310多位官員進行了培訓;舉辦探月與地學科學國際研討會等30多次重要國際會議和研討會;一批地質技術專家在國際地科聯、國際滑坡協會、國際礦床協會和世界地質圖編圖委員會等國際地學組織中擔任要職。
另外,我國與德國在天然氣水合物調查、與美國在礦産資源評價、與日本在黃河流域地下水調查等領域開展了項目合作,並與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滑坡協會、東盟組織等進行了深入合作交流。(劉振國 李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