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第一屆全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中華全國總工會經濟技術部有關負責人出席會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廳(局)和解放軍環保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分管環境監測工作的有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主持。吳曉青在會上強調,要進一步加強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環境監測系統向技術型和科研型轉型。
會上,來自寧夏、安徽、湖北、江蘇、山東、貴州、四川、青海、內蒙古、山西、甘肅、陜西和解放軍的代表先後發言,暢談了他們參加此次大比武活動的感受。大家普遍認為,大比武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環境監測人員學習理論、鑽研技術、提高技能的積極性,推動了環境監測系統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是對培養選拔具有綜合素質環境監測人才機制的一次有益探索。整個工作計劃週詳、組織嚴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應當持續搞下去,建立長效機制。
圍繞“十二五”全國環境監測重點工作,代表們就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監測數據的法律效力、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吳曉青在總結講話中指出,環境監測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的公益事業,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定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實施環境管理、執法、信息發佈乃至實現環境保護目標、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基礎,起著支撐決策、服務民生的重要作用。
吳曉青説,環境監測事業經過30年的發展,已經取得長足進步,監測能力不斷提高。監測項目不斷增多,監測體系不斷健全,監測機構不斷壯大。“十五”、“十一五”規劃期間,中央對環境監測工作非常重視,對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的投入非常大,並將繼續延伸到“十二五”。這次三個部門共同主辦的大比武,就是要在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建設上下功夫,在全國環境監測系統內掀起學習專業理論、鑽研專業技術的風尚,提升監測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素質能力,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推進環境監測系統轉型發展。
吳曉青説,這次環境監測專業人員技術大比武,有三點啟示:第一,大比武通過賽前的選拔和培訓,全面提升了全國環境監測隊伍的能力和水平。從理論考試到實際操作,從地方選拔到全國決賽,是對全國環境監測人員能力和水平的考核。環境監測是一項知識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專業技術工作,監測技術人員的能力和水平直接關係著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的健康發展。第二,這次大比武是環境監測事業30年發展的集中大檢閱、大閱兵。為做好大比武工作,各地開展了對各項工作規程的學習,對監測機構各項工作流程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檢驗。這將使今後的監測工作更加標準化、規範化和科學化,促進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的健康發展。第三,這次大比武是我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發現機制的全新探索和實踐,也充分體現了環保統一戰線的大聯合、大統一,這在全國範圍內也是首次,為環境監測事業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吳曉青強調,首先,我們要借這次大比武取得的豐碩成果,乘勢而上,未雨綢繆,精心規劃好“十二五”環境監測工作。環境監測規劃是環境保護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十二五”監測規劃,直接關係到全國環境監測事業的發展。環境監測是我們的根,5萬專業技術人員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第二,要更加明確環境監測的定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提出要在“十二五”實現轉型,做到“技術立站,人才興站,四個一流”,用3~5年的時間,初步實現從原來的管理型向技術型轉型,再用3~5年,實現向技術和研究型轉型。省一級的監測部門怎麼做,也需要好好研究、謀劃。
第三,要研究環境監測的大政策、大方向,包括隊伍建設和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中,中央要更多地為地方考慮體制、機制、制度問題。環境監測這支隊伍如何更加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科學地反映環境數據,不受任何干擾,一定要從制度、機制、體制上加以保障,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監督,同時在能力建設上也要加強。
吳曉青説,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環境監測事業要健康發展,就一定要堅持開拓創新,用創新的理念去開拓創新地工作,這次大比武就是一次開拓創新。大比武要繼續進行下去,目的就是要讓鑽研業務、學習理論在監測隊伍中蔚然成風。同時還要在比賽形式上不斷探索、創新,比如,研究今後的理論考試如何更加符合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