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到2010年五年間,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省人民的努力奮鬥,陜西省制定的“十一五”期間的各項指標如期實現。預計今年陜西省經濟總量將達到9400億元左右,萬億元經濟總量目標近在咫尺,位次穩居全國第17位,人均GDP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接近。
省發改委副主任權永生説,“十一五”規劃中,陜西省經濟發展增長速度定為11%。但是陜西省經濟總量從2008年就超額完成了“十一五”的規劃目標,而且每年以1000億元的增加量增長。根據現在的預測,到今年年底,陜西省經濟發展的速度可能將超過14%。面向未來,我們已站在了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
對於陜西省在“十一五”期間的成就,省統計局局長王莉霞認為,“十一五”時期,是陜西省歷史上發展最快和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5年,經濟增速躍居全國各省前列,2008年提升到第4位,在極為困難的2009年仍居第6位。五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十五”相比,“十一五”經濟數據不僅是量的全面擴張,更是一種質的科學提升,它是實在的、也是可見的,老百姓從中得到的實惠也是最多的,5年的成就為“十二五”陜西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十一五”期間,陜西省財政收入達到1600億元,年均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五年累計完成2.6萬億元,年均增長33.8%。陜西省的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産業化和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果業和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蘋果面積、産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工業化進程顯著加快,能源化工、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産業支撐作用增強,有12家企業進入中國製造業500強,16戶企業銷售收入過百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3%,成為拉動經濟和吸納就業的重要支撐;旅遊年接待量突破1億人次,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到經濟總量的2.7%。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化率達到45%,五年提高7.5個百分點。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關中經濟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率先發展步伐加快;陜南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突破發展的成效越來越凸現;陜北在“三個轉化”戰略的帶動下,實現了新的跨越,成為全省經濟重要增長極。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由45%提高到49%。五年累計引進外商直接投資7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累計達380億美元,在陜投資和設立分支機構的外資企業達到4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45家。
5年來,陜西省基礎設施再上臺階。“兩縱五橫四個樞紐”鐵路網構架基本形成,新增鐵路營業里程650公里,復線880公里,鄭西客運專線、太中銀鐵路建成通車。“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建成。“一主四輔”航空運輸格局日趨完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吞吐量達到1529萬人次,進入世界百強機場行列;榆林新機場建成投運,旅客吞吐量增幅列全國支線機場第一。電源、電網建設加速發展,五年新增發電裝機1467萬千瓦。“引乾濟石”、採兔溝水庫等一批重點水源工程相繼建成,有效緩解了工農業用水緊張局面。
2006年以來,陜西省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完成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2200萬畝,居全國之首,森林覆蓋率達到37.3%,綠色成為三秦大地的主色調。五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1萬平方公里,渭河流域、秦嶺生態功能區、漢丹江水源保護地等重點區域生態治理成效顯著。城市綠化美化效果明顯,西安“大水大綠”初步形成,寶雞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各市城區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連年超過300天。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減排目標如期完成,萬元生産總值能耗下降20.9%,由2005年1.48降到1.17噸標煤。
“十一五”期間,陜西省社會民生顯著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15550元和3780元,較“十五”末增長88%和84%。民生八大工程全面實施,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的實惠。(記者 蘇輝 沈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