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治淮6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水利部部長 陳雷
(2010年10月23日)
同志們:
在舉國上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大好形勢下,在抗禦嚴重洪澇乾旱災害取得重大勝利、災後恢復重建和興修水利大規模展開的關鍵時期,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紀念新中國治淮60週年,總結治淮工作成就經驗,展望治淮事業美好未來,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進一步推進淮河綜合治理,為流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分別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新中國60年治淮取得的巨大成就,對進一步推進新時期治淮事業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我們紮實做好治淮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出席大會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淮委全體幹部職工和離退休老同志表示親切的問候!向長期關心支持治淮工作的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翻開了淮河治理的嶄新一頁,開啟了新中國治水事業的偉大征程。60年來,勤勞智慧的淮河流域人民,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毛澤東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指引下,遵循“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勵精圖治、開拓進取,戰勝各種困難,應對各種挑戰,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治淮建設,徹底扭轉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落後面貌,實現了沿淮人民的千年夙願,為淮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強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一是防洪排澇減災體系基本形成。通過大力開展淮河上遊攔蓄工程建設,擴大和整治幹流上中游泄洪通道,鞏固和擴大下游排洪出路,整治沂沭泗河水系,治理跨省骨幹支流河道和湖洼易澇地區等一系列措施,特別是實施治淮19項骨幹工程,基本形成了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控制性樞紐和湖泊為主體的較為完整的流域防洪排澇減災工程體系,淮河流域總體防洪標準得到明顯提高。
二是防汛抗旱鬥爭取得重大勝利。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不斷完善防汛抗旱組織體系和預案體系,不斷健全指揮決策系統和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防災減災作用,先後戰勝了1954年流域性特大洪水,1991、2003、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以及歷次乾旱災害。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堅持以人為本、科學防控,採取“攔、泄、蓄、分、行、排”等綜合措施,連續戰勝了2003年、2007年兩次流域性大洪水,實現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轉變,洪澇災害損失大幅減少,在我國防汛抗洪史上譜寫了光輝篇章。
三是水資源開發利用成效顯著。先後建成江水北調工程、引黃工程等調水工程,江、淮、沂沭泗水資源跨流域調水體系初步形成,流域水資源調配能力顯著增強,正在實施的南北水調東、中線工程,有效提高了流域水資源配置能力。初步建成水庫塘壩灌區、河湖灌區、機電井灌區和引黃灌區四大灌溉體系,城鄉供水能力大幅度提升,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開發山丘區水力資源,有效緩解了偏遠山區的用電困難。建成了以京杭大運河和淮河干流為架構的內河航道體系,在大宗貨物運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是水土資源保護工作不斷加強。初步建成流域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累計治理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完成流域水功能區劃和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工作,建立了以水功能區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制度,開展流域水質監測和水功能區管理,加強入河排污口監測管理,發揮水利工程的綜合作用,積極開展水污染聯防,推動了流域水污染治理,全流域入河排污總量和重大水污染事件明顯減少。
五是依法治水管水全面推進。初步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相互配套的水法規體系,逐步建成機構健全、人員整齊、覆蓋面較廣和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水政監察網絡,各項水事活動逐步納入法治化軌道。水利規劃、前期工作、水文監測、水利科技等基礎工作不斷加強,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水利建設管理改革、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和水價改革深入推進。
六是流域機構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伴隨著60年治淮歷程,淮河流域管理機構不斷發展壯大,治淮思路不斷完善,管理理念不斷提升,管理基礎不斷加強,管理方式不斷改進,黨的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團結和諧、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日益濃厚,流域管理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確保了淮河治理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六十年風雨兼程,六十年滄桑巨變,六十年辛勤耕耘,六十年春華秋實。60年治淮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是做好治淮工作的根本保證。60年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淮河作為全國江河治理的重點,擺在關係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地位,先後12次召開國務院治淮工作會議,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毅然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掀起了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治理淮河的高潮。1991年江淮大水後,國務院及時作出《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實施以防洪除澇為主要內容的治淮19項骨幹工程建設,再次掀起規模宏大的治淮高潮。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2003年淮河大水後,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加快治淮骨幹工程建設步伐,淮河上下掀起了新一輪治淮熱潮,極大地推動了淮河治理進程。
——豐富和完善治淮思路是做好治淮工作的基本前提。新中國治淮伊始,中央就制定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成為淮河治理的重要指導原則。通過長期治淮實踐,對淮河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特別是在科學發展觀、中央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指導下,以“蓄泄兼籌”為核心的治淮方略不斷完善和豐富,既防止水對人的侵害又防止人對水的侵害,既注重骨幹工程建設又注重民生水利建設,既加強工程措施又強化非工程措施,既開發利用水資源又節約保護水資源,治淮思路更加注重綜合治理,更加注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治淮事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堅持科學規劃是做好治淮工作的重要基礎。自1951年新中國第一個治淮規劃《關於治淮方略的初步報告》開始,先後完成了一大批流域治理規劃。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相繼完成涉及流域防洪、水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工程建設、行蓄洪區建設管理與調整、重點平原洼地除澇等一系列專項規劃,修編完成新一輪淮河流域綜合規劃,形成了綜合規劃與專項規劃相配套的流域水利規劃體系,提出了治淮的近期和遠期目標,明確了各項治淮工作的指導原則、工作重點、基本要求和保障措施,為深入推進流域治理和強化流域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斷推進科研創新是做好治淮工作的有力支撐。治淮工作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計算機、數字微波通信、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及網絡技術廣泛應用,建立了覆蓋淮河流域重點防洪地區的洪水預報系統和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大量引進、消化和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成功解決了關鍵技術難題,加快了工程建設進度,提高了工程質量。積極開展關係流域水利發展方向、工程建設佈局等方面的重大問題研究,為進一步治理淮河和開展流域綜合規劃修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理論支撐。
——堅持團結治水是做好治淮工作的強大保障。淮河治理是一個有機整體,上下游互為一體,左右岸唇齒相依,興利除害相輔相成。多年來,淮河水利委員會忠實履行流域管理職責,把以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總體目標,在淮河治理過程中做了大量溝通、協調、組織、督促、檢查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流域各省充分發揚團結治淮的優良傳統,顧全大局,加強協調,相互支持,鼎力合作,妥善處理省際關係與上下游、左右岸關係,全力支持治淮工程建設。一代又一代治淮工作者青藍相繼,薪火相傳,櫛風沐雨,攻堅克難,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為治淮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做出了突出貢獻。所有這些,都凝聚成團結治水的強大合力,鑄就了淮河治理的巍巍豐碑。
60年治淮偉大成就令人鼓舞,今後的治理任務依然十分繁重而艱巨。當前,我國正處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能源礦産基地和製造業基地,是貫通南北、聯結東西的交通樞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目前,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減災體系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成為制約流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瓶頸。
黨中央、國務院對淮河治理高度重視。近年來,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和回良玉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親臨淮河視察,對治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防治水患任何時候都不能鬆懈,興修水利任何時候都不能鬆勁,要求把淮河治理擺在重要位置,繼續實施治淮工程,建立較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澇減災體系,搞好淮河流域的環境整治,確保淮河安瀾,造福人民群眾。2009年12月,國務院第95次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淮河治理,要求繼續把治淮作為水利建設重點,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推進治淮工作。今年6月,國務院召開治淮工作會議,要求用5至10年時間著力解決好洪澇乾旱等突出問題,為淮河流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治淮工作的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始終堅持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的治水理念,繼續發揚團結治水、合力興水的優良傳統,統籌處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和河湖關係,統籌解決好防洪、排澇和水資源保護問題,完善流域防洪排澇抗旱減災體系,搞好攔分蓄泄排,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科學調度、優化配置和節約保護水資源,實現蓄泄合理、保障有力、生態良好、人水和諧,進一步把淮河修好管好,確保淮河安瀾、沿淮人民安居樂業。
一要堅持蓄泄兼籌,進一步提高流域綜合防洪能力。全面啟動新一輪治淮工程建設,著力實施淮河行蓄洪區調整和居民遷建,加快重點平原洼地治理,鞏固和擴大下游洪水出路,增加上遊攔蓄能力,開展堤防達標和重要支流治理,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進一步完善流域防洪排澇減災體系,確保實現淮河流域防洪規劃確定的遠期目標,保障流域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二要堅持因地制宜,進一步完善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根據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針對北臨黃河、南靠長江的區位優勢,以加快河湖水系連通和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為重點,逐步構建流域水資源優化調配體系。同時,要加快推進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新建部分重點灌區,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促進“三農”發展。
三要堅持節約保護,進一步增強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積極推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取用水管理制度,全面實行用水總量控制。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在工農業生産和生活中全面推行節約用水,特別是要推進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和農業節水灌溉,積極引導地方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水功能區管理,強化飲用水水源地特別是南水北調東線輸水沿線水資源保護,進一步健全流域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
四要堅持依法治水,進一步強化流域水行政管理。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繼續強化依法治水管水,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維護流域正常水事秩序。堅持水土保持工程“三同時”制度,加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管理。繼續深化水管體制改革,提高工程管護水平。進一步完善涉水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構建統一、協調、規範、高效的涉水突發事件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
五要堅持科技創新,進一步提高治淮工作科技貢獻率。要深入研究淮河重大問題,在關係流域水利發展方向和重大規劃佈局方面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不斷加深對淮河自然規律的認識。要加快水利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積極推進治淮科研基地建設,不斷提高科研和技術裝備水平。要不斷完善流域數據中心、水文站網、地下水監測系統、骨幹水利工程自動化調度系統等基礎設施,加快流域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大力推進信息化資源整合與共享,不斷提高流域管理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
六要堅持團結治水,進一步凝聚全社會的治淮合力。要繼續發揚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倡導的上下游共保、團結治水精神,從治淮大局出發,正確處理好局部與全局、近期與長遠、除害與興利的關係,進一步發揮淮委的協調、服務和管理職能,強化流域四省溝通協作,增加理解,相互支持,團結治水,共同將治淮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同志們,新中國治淮60年光輝業績已永載史冊,新時期治淮偉業任重道遠。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著力推進民生水利新發展,不斷譜寫治淮工作新篇章,為早日實現“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目標,使淮河更好地造福沿淮人民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