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商務部:"十一五"期間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穩步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11日   來源:商務部網站

    經過20餘年的開發建設,國家級開發區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園區為載體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快、吸引外資最多、投資環境最優、技術水平最高的現代化産業集聚園區,成為中國經濟重要的增長極。邊境合作區服從國家對外開放大局,內引外聯,打造特色産業園區,成為繁榮邊境經濟、活躍邊貿合作、助推睦鄰交流、維護邊疆穩定的先行區與重要保障力量。

    “十一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堅持科學發展觀,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轉型與産業升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健康、協調發展;邊境合作區著力提高沿邊開放水平,加強資源要素集聚,提升特色産業發展質量,為“十二五”時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

    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十一五”期間,原有56個國家級開發區(如無説明,下同)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21.28%,比全國同期水平高11.1個百分點。2009年國家級開發區共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8147.67億元,工業增加值12827.17億元,出口總額1892.45億美元,稅收收入3237.41億元;14個邊境合作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08億元,工業增加值105億元,工業總産值319億元,出口40億美元,稅收收入38億元。

    此外,隨著地方各類産業聚集園區實力的增強,一批新的省級開發區在“十一五”期間也成功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國家級開發區的數量由56個擴大至90個,其整體佈局更趨合理,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也進一步增強。

    發展貢獻顯著提升。“十一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快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佔全國的比重不斷攀升,貢獻率越來越高。2009年56個國家級開發區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國比重達到5.41%,工業增加值比重為9.53%,出口總額比重為15.75%,稅收總收入比重為5.13%,分別比“十五”期末提高了0.92個百分點、1.68個百分點、0.82個百分點和1.18個百分點。

    增長極作用進一步強化。“十一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以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為導向,不斷提升對區域的自身的輻射帶動能力,成為當地經濟的增長點,地區生産總值佔所在城市的比例達到13.34%,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38個百分點。特別是東部開發區創造的地區生産總值佔所在城市的比重高達16.06%,比中西部開發區高出7.51個百分點,區域增長極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顯著。

    二、産業結構日趨優化

    “十一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積極探索“引進龍頭企業,做實做足産業鏈,形成産業集聚效應”的發展模式,以現代製造業為依託,形成製造業與服務業相互融合,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局面。區內電子信息、汽車産業、裝備製造、化工産業、食品飲料等支柱産業基地地位進一步強化,其中電子信息産業産值已佔全國電子信息總産值的26%;戰略性新興産業方興未艾,涌現出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領域的現代化企業;吸引了一大批跨國公司、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入區建設研發中心和中試基地,參與國際分工的産業環節由低端向高端不斷提升,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産業、先進製造業的核心集聚區。與此同時,開發區重點發展總部經濟、服務外包、檢驗檢測、科技研發、物流、會展、金融保險業、仲介服務業等領域的生産性服務業,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2009年區內服務業增加值達5320.5億元,佔開發區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為29.32%,服務外包企業數量達到1560個,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金額25.1億美元。

    “十一五”期間,邊境合作區實施科、工、貿、遊並舉發展,通過企業技術改造、特色産業基地建設與産業鏈延伸,提升了企業技術水平和産品附加值,培育起一批具有規模效應的特色産業集群,促進了當地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開放水平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積極貫徹國家産業政策和發展戰略,日益注重提高開放水平,著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水平,利用外資呈現出投資大、結構優、國別多、質量高、效益好的格局。2009年區內進出口總額達3583.2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11.89億美元,佔全國比重分別達到16.2%和23.5%。截至2009年底,區內共有外商投資企業16663家,歷年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約1751億美元。開發區已成為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首選之地,世界500強公司在區內共投資了1733個項目,英特爾芯片、豐田汽車、本田汽車、3M、三星電子、LG平板顯示、諾基亞通信等一批質量高、效益好的跨國公司大型投資項目相繼落戶。邊境合作區進一步推動與周邊國家的開放合作,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規模日益擴大。2009年邊境合作區進出口總額達81.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3億美元。

    在開放型經濟的帶動下,開發區和邊境合作區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在引導勞動密集型産業向國內其他地區轉移、培育區內龍頭企業進行全球化經營佈局、扶持內源型經濟和內資企業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績。

    四、輻射能力愈發凸顯

    “十一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和邊境合作區作為城市化的動力、資源配置的中心和對外開放的熱點,通過産業、開發、人才等擴散效應,在更廣闊的空間合理配置要素,提高了所在區域的城市化水平,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在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發揮了引領、示範和帶動作用。

    産業擴散效應增強。區內製造業通過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産生擴散效應,帶動了周邊地區形成相關配套産業集群,提升了所在區域的工業化水平。

    開發擴散效應突出。通過科學規劃、成片開發與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周邊地區人流與商流不斷集聚,城市空間日益拓展,城市公共服務日益完善,城市景象脫胎換骨,一批新城、新區迅速崛起。

    人才擴散效應顯著。通過區內人才引進和培訓所産生的擴散效應,改善了所在區域的人才結構,提升了當地人才素質,增強了城市化發展的柔性競爭力。同時,有力地帶動了周邊地區人口由務農轉向務工,由農民工向市民轉變,提升了區域城鎮化水平。

    五、創新能力實現提升

    “十一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積極營造區域創新體系,探索構建開放型創新服務平臺,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不斷集聚研發機構與高端人才,推進産學研合作和技術轉移,帶動社會研發投資,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成為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基地。區內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從2005年的1.85%增長到2009年的3.32%,已接近或超過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是同期全國指標(1.62%)的2倍。2009年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産值20868.61億元,佔工業總産值的40%。高新技術産品進出口額2157.14億美元,佔開發區進出口總額的60.2%。截至2009年底,國家級開發區已引進外商投資研發中心達到963家,聚集了各類高校達120多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250家;大專以上學歷人數231.03萬人,佔全體從業人員比例達到34.45%。

    六、體制改革縱深推進

    實施“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是國家級開發區和邊境合作區20多年來打造良好投資環境、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和競爭力顯著提高的體制保障。“十一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和邊境合作區繼續堅持精簡高效的“管委會”管理體制,在規劃引導、依法行政、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管理、投融資、人才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不斷完善靈活高效的市場化運行機制,大力推動行政管理標準化進程,著力提高“一站式”服務水平,較為超前地營造了與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對接的重商、親商、安商投資環境。部分國家級開發區利用主城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機遇,在行政管理、城鄉統籌、擴大開放、深化區域合作、發展循環經濟、法治秩序構建等領域積極先行探索,開展了“區區合作”、“區中園”等運行管理模式的創新,成為綜合體制改革的核心區和改革探路者。

    七、資源利用效率提高

    “十一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和邊境合作區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積極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示範區試點工作,加快從粗放型增長模式向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成為效益好、用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新型工業化園區。2009年國家級開發區以佔全國萬分之四的土地總面積,創造了全國10%左右的工業總産值和工業增加值,平均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0.28億元,工業總産值58.91億元,工業增加值14.33億元,稅收3.62億元,出口2.13億美元。與此同時,國家級開發區在節能降耗、環境保護方面成績顯著,循環經濟發展和低碳環境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2009年國家級開發區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為0.42噸標準煤/萬元,僅為全國水平的45%,單位産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到全國的1/10,單位産值化學需氧量不到全國的1/15。截至2009年底,國家級開發區中已建成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11家,42家開發區通過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15家通過“ISO14000國家示範區認證”。

    八、社會發展日臻和諧

    “十一五”期間,國家級開發區和邊境合作區日益注重推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在建立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等方面積極探索與創新,取得了新的進展。區內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包括經濟補償、轉移就業、新村安置在內的被徵地農民安置長效機制基本建立,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的覆蓋範圍進一步拓展,部分國家級開發區的社會保障程度高於所在城市和地區。外來務工人員生活環境和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工資支付監控、勞動保障監察、職業安全與健康監督等一系列制度逐步建立,國家級勞動關係和諧園區創建工作積極推進。企業工會建設獲得良好成效,在企業依法納稅、保護環境、保證産品質量安全、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了引導和促進作用。同時,國家級開發區和邊境合作區有效地擴大了就業規模,2009年從業人員共達到679.77萬人,比“十五”期末提高了63%,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和解決農民工進城等闖出了一條新路。 

 
 
 相關鏈結
· 陸浩、曹健林9日為白銀國家高新産業開發區授牌
· 上海張江開發區將建設成“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 吉林長春凈月經濟開發區將打造五大特色功能區域
· 天津開發區牽頭知識産權質押貸款破解企業融資難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