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成效最大、發展質量最好的五年
記者:在過去的五年中,交通運輸行業經受了雨雪冰凍、地震、洪水等大災大難的考驗,也實現了跨海大橋、航道整治等重大項目的歷史突破,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勇擔重任。您如何評價交通運輸業這個不平凡的五年呢?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十一五”時期是我國交通發展史上大事最多、急事最多、難事最多的五年,也是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成效最大、發展質量最好的五年,可以説我們在“急難險重”中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十一五”期間,新建的高速公路里程佔全國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的44%;今年年底,我國沿海港口通過能力較2005年翻一番以上;民航客貨運量分別是2005年的1.9倍和1.6倍;郵政業務總量也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十一五”期間,一批擁有“世界之最”桂冠的重點工程,依靠中國人的自主創新,建成運營,這標誌著我國橋隧建設、航道整治技術水平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其中,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蘇通長江大橋則創造了斜拉橋型的四項世界之最;長江幹線、京杭運河已成為世界上運量最大的通航河流和運河。
五年間,中國海上搜救力量在風口浪尖裏搏鬥,成功救助遇險人員97367人,平均一天挽救超過52條生命,救助成功率達到96.3%。
正是因為交通運輸行業的基礎設施上了一個新臺階,服務水平提了一個新層次,安全應急保障能力邁了一大步,我們才能在急事、難事、險事、大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抗擊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和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突發事件中,交通運輸發揮了“生命線”作用;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中,交通運輸保障能力有目共睹;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交通運輸業既是拉動投資的主力,又是刺激消費的保障。據測算,“十一五”期間,僅高速公路建設累計投資就達兩萬億元,直接拉動GDP增長約3萬億元,拉動相關行業産出累計約7萬億元。
交通發展必須兼顧效益與公平
記者: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被很多企業和百姓評價為“十一五”全行業服務民生的頭等好事。這項工作的最新進展如何?今後我國的路網規劃與發展如何更加體現公益性?
李盛霖:交通運輸行業本質上還是公益事業、民生工程。目前我國東中部地區已經有17個省市取消了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共撤銷收費站1723個,涉及的公路里程達9萬多公里。改革涉及人員目前有近80%得到了穩妥安置。
交通發展必須兼顧效益與公平,不僅要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導作用,還要注重交通運輸的社會效益。2009年年初,我們提出對收費公路政策進行及時調整和完善,積極探索建立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統籌發展的新機制,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體的收費公路網絡和以普通公路為主體的免費公路網絡,這樣體現了交通行業的公益性,兼顧了公平效率。目前收費公路僅佔全國路網的3%左右。
記者:長期以來,受國情限制,我國交通運輸業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各種運輸方式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這五年中,有何改善?
李盛霖:由於自然條件、發展基礎、運輸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我國城鄉、區域交通運輸發展不均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針對區域發展條件,交通運輸部提出差異化的發展政策,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
“十一五”農村公路投資規模年均增長30%,農村公路“走得了”的問題已基本解決。到“十一五”期末,全國農村公路里程達到345萬公里,新增里程53.5萬公里,東中部地區94%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西部98%的建制村通公路。
東中西部交通運輸發展差距正在縮小。據初步統計,“十一五”時期,中西部交通固定資産總投資2.6萬億元,佔全國的比重達56%,投資額比“十五”期間增長了6.8倍,中西部地區的省際運輸大通道已經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傾斜力度,重點扶持中西部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以及貧困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區以及農村地區交通運輸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為縮小區域、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作出更大貢獻。
發展綜合運輸體系,實現優勢互補
記者:我國交通運輸業仍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比如“斷頭路”、高速公路大堵車、應急處置能力低等。“十二五”期間,這些難題的突破點是什麼?
李盛霖:從交通運輸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來看,現有的交通運輸體系還存在總量不足,東、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總體運輸效率不高,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等問題,必須用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作為抓手,把快速發展的各種單一的運輸形式綜合起來,優勢才能互補。
目前,公路、民航等幾種單一的交通運輸方式發展基本上都居世界前列,為綜合運輸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十二五”期間,我們還將統籌規劃銜接,建立綜合運輸規劃體系;合理配置資源,調整優化通道資源,促進綜合運輸樞紐合理佈局和各種運輸方式優勢互補,逐步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強化多式聯運等綜合運輸改革和標準規範的研究、制定和推廣應用,推進綜合運輸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逐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