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量提高速度慢、品種抗病性頻繁喪失、新技術應用慢已成為制約我國小麥育種的主要因素。863課題“優質高産多抗專用小麥分子與細胞品種創制”以品質和抗病為主,兼顧高産和養分高效利用,開發經濟實用的分子標記,優化完善小麥×玉米誘導單倍體技術,利用分子標記聚合目標基因,目標是建立小麥分子育種和細胞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帶動全國小麥育種水平的普遍提高。通過優質高産多抗專用小麥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促進小麥産業升級換代。
育成高産優質抗病廣適性小麥新品種45個,累計推廣8012萬畝,濟麥22號實現了高産、抗病與廣適性的良好結合,是小麥育種的重大突破,30多次實打畝産超過700公斤,2009年創造了畝産789.9公斤的全國冬麥高産記錄,該品種分別通過山東、江蘇、安徽、天津和國家黃淮北片品種審定,2010年夏收2200萬畝,已成為我國第一大小麥品種。中麥175實現了高産、優質、多抗與廣適性的良好結合,分別通過北京、山西、河北和國家北部冬麥區的品種審定,2008年創造了北部冬麥區高産記錄,已成為北部冬麥區的主栽品種和區試對照品種。採用常規分析與分子鑒定相結合的方法創建了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包括磨粉品質評價、加工品質間接評價和四種主要食品實驗室評價與選種指標三部分; 建立了小麥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定位了與品質、抗病性和産量性狀相關的QTL139個,發掘並驗證了可用於育種的基因標記40個,發現並命名8個位點的57個新等位基因,發表SCI論文65篇,獲發明專利授權18項,申請專利14項,培養研究生67人。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建立與分子改良技術研究于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麵包麵條兼用型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20號于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節水高産新品種石家莊8于2008年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弱筋高産小麥新品種鄭麥004于2008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項目帶動主産麥區實現了一次品種更換,推動了民族種業的發展和壯大,為保障糧食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創立的品質評價體系已在全國30多家主要育種單位、麵粉公司廣泛應用,有力推動了我國小麥品質改良的發展。發掘並驗證的可用於育種的基因標記對小麥品質研究和品質育種具有重要意義。累計推廣8012萬畝,按畝增産25公斤計,獲社會經濟效益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