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十一五”以來,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等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陜西省大遺址保護管理工作在探索中不斷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十一五”以來,由國家主導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中,陜西省佔15處共40個點,大遺址已成為全省文物遺存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分佈廣、面積大、等級高等突出特點。
陜西大遺址保護管理工作圍繞“大遺址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提高、與當地城鄉建設、與當地環境改善相結合”的方針,將分佈于城市或靠近城市的大遺址定位為“遺址公園”模式,進行系列大遺址保護工作的實踐探索。其中,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和唐大明宮遺址公園等項目的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果。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的建設徵用遺址外城內2.13平方公里土地用於遺址保護,對遺址採取了全面環境整治、考古勘探和綠化等有效保護措施。同時在遺址區域外徵用900多畝土地專門用於建設移民安置區,有效改善了當地農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唐大明宮遺址公園的建設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和棚戶區改造規劃,在19.16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區建設中,將3.5平方公里遺址核心區全部用於保護展示。在對遺址區進行全面考古勘探的過程中,一批重要遺址被陸續發現。同時,在遺址外新建移民安置區,使幾十年來一直居住在生活基礎設施嚴重落後地區的十多萬低收入群眾住上了生活設施完善、寬敞明亮的城市新居。
文化遺産保護有助於提升一個地區的文化形象,對構建優越的文化軟環境具有重要作用。陜西省的大遺址保護管理工作一直著力於使當地政府及群眾受益,把大遺址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系統、大體制中,調動全社會保護大遺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指導地方政府結合本地規劃,利用遺址文化元素建設城市公共綠地和文化主題公園,大大改變了大遺址地區的發展面貌,促進了區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保護好遺址的基礎上,我省先後實施了唐長安城延平門遺址公園、長安城城墻遺址公園、曲江遺址公園等文化項目,使這些遺址得到了完整保護。
陜西保護大遺址的做法得到了文物保護專家的認可和廣大群眾的讚賞,也引起了國際上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關注。2008年10月,由國家文物局和陜西省政府在西安共同主辦的“大遺址保護高峰論壇”發表了大遺址保護《西安共識》,標誌著促進城市建設和文化遺産保護和諧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管理者的共識。2010年10月9日,國家文物局公佈首批12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其中秦始皇陵園遺址、漢陽陵遺址、唐大明宮遺址入選,總數為全國的四分之一。在“十二五”規劃中,我省將繼續探索大遺址保護與建設的雙贏道路,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 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