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9日),北京市召開郊區農村環境建設工作會議,對2010年度市級“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進行了表彰。自開展生態創建以來,本市密雲縣、延慶縣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縣,全市累計創建環境優美鄉鎮123個,生態文明村1204個。
平谷區黑水灣村,原是一個靠開採金礦為生的小山村,山上到處是礦洞,山下河水污濁。生態涵養關停礦山後,黑水灣村被選作新農村建設試點,全村蓋起了二層樓的新民居,院子裏是果蔬園,出門街道是花園。住進了新民居,過去的採礦工人搞起旅遊服務。如今,吃上旅遊飯的黑水灣又成了富裕村。黑水灣村被評為2010年度市級“生態文明村”。像黑水灣村一樣,門頭溝區燕家臺村、延慶縣幫水峪村、懷柔區六渡河村……去年,全市共有248個村達到創建標準,成為市級生態文明村。全市市級生態文明村達到1204個,佔全市村莊總數的三成。
北京郊區面積佔全市面積的99%,郊區農村的生態環境如何,直接決定著城市的水源質量、空氣質量,也決定著生活在其中的郊區農民的幸福指數。早在2004年,郊區縣就開展了以農村環境保護、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的創建活動。
過去五年,全市累計投資210億元,進行了以道路硬化、安全飲水、污水處理、戶廁改造和垃圾處理等為主要內容的“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全市農村街坊路全硬化,安全飲水全覆蓋,郊區農戶全部用上了水衝廁所。農村普遍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節能燈,許多農村還用上了沼氣、秸稈氣等新能源。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光纖網絡。農村整體面貌全面改善。
2009年,全市又推廣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為農戶家配備垃圾分類設備。截至去年年底,全市182個鄉鎮的3482個村推廣了生活垃圾戶分類工作。實行垃圾分類的村,垃圾減量達到90%。農村環境進一步改善。
在生態創建活動中,各區縣創新工作方法。延慶政府出錢買服務,開發1.2萬個生態管護崗位,對全縣環境實現了“網格化”管理;順義區開展“百村萬戶”活動,村裏給每家每戶發果樹苗和花苗,用於美化庭院,全區涌現出8萬個“花園農家”;平谷區鼓勵村民參與,發現環境問題用手機拍照上傳到政府網,限期責任單位整改,逾期不糾正的在區電視臺曝光,發動群眾,全區環境建設成效顯著。
郊區農村環境越來越好。據統計,北京郊區的生態價值達到了1萬億元。這些環境優美的鄉村,成為市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2011年春節7天假日,到郊區旅遊的市民達到69.3萬人次,同比增長19.2%。今年,本市還將新創建5個市級環境優美鄉鎮,100個生態文明村。並選擇300個設施較完善、日常管理較規範、地方特色突出、環境保持良好的行政村,進行整體提升,建設成向國際標準看齊的“樣板村”。
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這世外桃源般的小村莊在京郊大地大量涌現,郊區正變得“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新鮮、環境更優美、生態更良好”。(記者 于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