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區最南端的榆垡鎮有個求賢村,村口的文化中心是全村人氣最旺的地方。在這個佔地500多平方米的大院兒裏,擁有800個座位的多媒體綜合文化中心從早到晚排滿活動,藏書11萬冊的益民書屋接收十多個部門贈送的各種文獻資料,擁有23台電腦的機房裏,桌椅、電腦、投影儀分別來自不同部門投資,卻共同為村民學習知識豐富生活而服務。
去年底,北京率先在全國實現了農村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在“基礎共建、資源共享、成果共贏”總體思路的指導下,市、區兩級政府多個部門共同服務農村,以優勢互補、資源互助的共享形式,降低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成本,提升了文化設施的利用率,體現了群眾文化的服務價值。
村民享受文化“三大件兒”
“三大件兒”曾是北京市民衡量生活幸福指數的重要標準。如今在京郊農村也有“三大件兒”,不過指的卻是村裏的數字電影廳、圖書室和電腦機房。有了這三樣兒,那村裏的日子,別提多舒服了。
作為求賢村的“村官兒”,侯娟每天早晨上班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文化中心的機房裏,打開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站,點擊上面“首圖講壇”裏的講座視頻,通過投影儀在大屏幕上播放出來。講座的聲音就像是上課的鈴聲,很快便有村民循聲而來,安靜地坐下看講座,或者利用電腦上網查詢信息。
就在這間屋子門口,還挂著 “黨員電教室”“數字家園”“成人學校”“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站”四塊牌子。侯娟説,村裏的黨員在線聽講座、村民參加遠程培訓,也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同在這個院子裏,還有一個能容納800名觀眾的小劇場,劇場大門上貼著最新的電影排期表:《北京等待》《夜店》《大漠赤誠》……每週六、日晚上各放映一部電影,全部是這幾年的新片。除了用作電影院,這座小劇場平時還兼作大型演出和村民會議的場地。村文化管理員張文芹拿出一張劇場排期表:“週一,農民田間學校舉辦‘西紅柿種植與防病治病’講座;週二家政服務培訓;週三舉辦‘拆遷法知識講座’……這周都已經排得滿滿的了。”張文芹説,村裏有三個村民組成的文藝團隊,晚上還經常來這裡排練節目。
一個以種植茄子、西紅柿、羊角蜜甜瓜為主要營生,常住人口不過2000人的村莊裏,村民能享受如此豐富的文化信息生活,要得益於本市各級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行走在京郊大地上,你會發現,更多“求賢村式”的村莊讓人驚嘆,順義區趙全營鎮的小高麗村、連莊村,馬坡鎮的廟兒卷村;懷柔區橋梓鎮的北宅村,懷北鎮的新峰村、渤海鎮的北溝村等,都是因為村裏的文化設施用得好,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文化村。
足不出村便知天下事
據統計,本市共有涉農區縣13個,行政村3950個,在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首都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指導下,到去年底,除了66個村因規劃拆遷原因緩建外,全部建起村級多媒體綜合文化中心,率先在全國實現農村地區文化設施全覆蓋,每一個村莊都擁有一個行政村數字電影廳、一個益民書屋、一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站。
2009年起,市財政每年為每個共建共享行政村多媒體綜合文化中心撥付年活動經費5千元至1萬5千元。近年來為這些文化設施配備數字電影固定放映設備3953套、圖書549萬餘冊、音像製品83萬餘張(盤)、報刊6.99萬份。早在2006年,本市就已提前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在此基礎上,又逐步擴大數字廣播在遠郊地區的覆蓋。
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備,讓村民的文化生活走上了快車道,更多服務不斷涌現。由此,北京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多網合一”的發展格局,基本實現了農村有線電視、電子政務、有線廣播、圖書信息服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電影、黨員教育和遠程教育“八網合一”,使村民不出村就能滿足多種需求。
在求賢村,村民們如今已經養成了有事兒沒事兒到文化中心大院兒逛逛的習慣。在村民們看來,這裡不僅是先進文化廣播點、文體活動娛樂點,還是新聞政策了解點、文明法制宣傳點、學習進步提高點、農業科技培訓點、産銷行情信息點、養生防病諮詢點。
共建共享,成果共贏
帶給村民們如此豐富的文化服務,全靠本市“基礎共建、資源共享、成果共贏”的總體思路。在這個思路的指導下,本市成立了村級公共文化設施共建共享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協調處理共建共享工作有關具體問題。
為了保證村級公共文化設施共建共享的長效運行機制,本市根據中央文件精神相繼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北京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北京市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準(試行)》、《北京市農村數字電影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文件,對村級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與管理等做出了明確規定。
為了讓村級公共文化設施用得更好,還需為其配備專人管理。本市還將試點把文化設施交由村官負責管理以及在部分地區試點設立群眾文化組織員,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十二五”期間,為了促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共建共享,北京還要試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化設計,規範設施運營和管理,提升服務質量;落實中央《關於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在行政村和社區建立群眾文化組織員隊伍,實現每個行政村和社區配備1名專職群眾文化組織員的目標;此外,還要進一步豐富農村公共文化産品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