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頒布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整合高校教育資源,調整優化高校學科設置,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增強辦學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對此,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認真貫徹海西規劃,主動為産業發展培養急需緊缺人才,是推動教育更加緊密、更加直接為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重要切入點。”
實施專項規劃,培養産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
不久前,一家工程公司負責人專程來到福建工程學院“預定”2011年的畢業生。“去年6月我們本計劃從工院招收20多名畢業生,結果只‘搶’到了12人,原因就是‘下手’太遲,希望這次能趕個‘早集’。”
2007年以來,福建省根據陸續出臺的産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先後組織實施了集成電路、太陽能光伏、工藝美術、石油化工、交通運輸、軟體、醫學等7個産業人才培養培訓專項規劃。
據了解,各專項規劃實施以來,福建省在調整政策導向,推動高校人才培養結構調整、集中教育資源支持急需緊缺人才培養、産學結合培養人才和促進高校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培養了産業相關專業急需緊缺人才約5.95萬人,其中研究生0.37萬人、本科生2.43萬人、高職生3.15萬人。
對接産業發展需求,調整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近年來,福建省堅持以産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把專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從增加數量轉到加強內涵建設上,通過整合資源,持續推動工科教育發展。
據了解,各高校根據本區域主要行業、産業集群發展需要,建設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微電子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等162個本科特色專業和數控技術、通信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鞋類設計與工藝等122個高職精品專業,提升了專業辦學的社會效益。
福建省還不斷強化對産業發展重點領域相關專業的引導和調控,堅決壓縮長線專業招生規模,招生計劃向工科類專業傾斜,向財政生均撥款達到規定要求、內涵建設力度大、校企合作成效顯著的設區市高等學校傾斜,向辦學規範、條件保障好、教學質量高、就業狀況好的民辦高校傾斜。
2005年至今,福建省新增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車輛工程等工學類專業布點389個,工學類在校生總數達22.6萬人,是2005年的1.65倍,佔總在校生比例的34.8%。福建省高職工學類專業在校生11.5萬人,佔在校生總數的43%。
推動産學研用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日前,福州瑞星微電子有限公司斬獲“C114中國通信獎”2010年度移動互聯網最佳産業貢獻和最佳解決方案兩項大獎,再次彰顯了其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的蓬勃能力。快速發展的瑞星公司多年來一直與福州大學開展人才培養深度合作,每年都吸收和招聘福州大學優秀集成電路人才參與産品的研發。
推動産學研用結合,是福建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省教育廳積極推動各類高校與省內各地市縣和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全面合作關係,參與平潭綜合改革試驗區、海西研究院和各地工業園區、科技園、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通過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共同開展專業、課程、“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等,讓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
特別是廈門大學藥物科技創新平臺、福州大學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福建工程學院國脈科技學院等在産學研用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取得明顯成效,培養了一批具有較強創業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
突出創新創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5月11日,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第一間“自主創新實驗室”創立。實驗室內先進的生産儀器設備為同學們提供了很好的實際操作訓練機會,同時也提高了同學們參與自主創新實踐的積極性。
大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為提升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福建省資助了近789個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鼓勵和支持學生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成果有機結合,積極創造條件對優秀創業項目進行孵化,扶持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
各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積極從社會各界聘請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家學者等作為兼職教師,大力加強和改進實踐教學,不斷提升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
據悉,今年福建省還將組織福建工程學院、廈門理工學院等6所高校,重點在車輛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13個專業開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探索一批新舉措、新辦法。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下階段福建省將重點研究制定海洋、現代服務業(物流、文化創意、現代金融、工業設計等)、先進製造業等人才培養專門規劃;積極推動學校與企業、科研機構、行業開展合作辦學,聯合建設重點領域學科和專業,提高緊缺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整合各種資源,通過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加快緊缺教師培養,完善質量保障體系等,為緊缺人才培養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