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1日12時09分,“蛟龍”號在完成第五次下潛後順利返回到“向陽紅09”船。就在北京時間7月30日13時02分,“蛟龍”號歷時近9個小時,圓滿完成了第四次下潛。“蛟龍”號在3天內又成功完成了兩次下潛海試任務。
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賜貴,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海試領導小組組長王飛在7月30日通過視頻對海試隊進行了慰問。國家海洋局辦公室(財務司)主任(司長)李海清,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海試領導小組副組長金建才等參加了慰問活動。
劉賜貴局長在慰問講話中對第四次下潛所取得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並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一要提高認識,防止因四次下潛成功而放鬆了警惕,要高度重視安全問題,確保海試後續工作順利完成。二要全面總結,海試最終目標是完成7000米海試,5000米級海試是開展7000米海試的關鍵階段。要圍繞明年7000米海試去思考、去研究、去總結、去提升。三要提前部署,現在離計劃在明年開展7000米海試不到一年,時間比較緊迫,要圍繞明年海試目標,認真研究,充分發揮各參試單位的作用和積極性,避免此次海試出現的問題再次發生。
據悉,第五次下潛于8月1日北京時間3時28分開始,6時11分潛器成功坐底,最大下潛深度為5179米,完成了生物、微生物、沉積物取樣,標誌物布放和水聲通信試驗等工作,于12時09分回收至甲板。第四次下潛于北京時間7月30日4時26分開始,9時30分潛器完成坐底作業拋載上浮,13時02分回收至甲板,全程歷時8小時57分。第四次下潛開展了生物採樣、多金屬結核採樣和水聲通信距離測試試驗等,拍攝到大量生物照片,進一步驗證了潛器在大深度條件下的作業性能及穩定性。(記者 崔鯨濤)
這是7月22日在北京國家海洋局“蛟龍”號海試陸基保障中心拍攝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模型。當日,由於海試區域海況突變,風浪情況不適合潛水器布放和回收,原定於北京時間22日淩晨進行的“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第二次下潛被迫取消。 7月21日,在東太平洋海試區域,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下潛到4000米以下的深海。 新華社記者 余曉潔 攝
海洋局黨局長劉賜貴慰問“蛟龍”號海試隊隊員
7月21日,由國家海洋局負責組織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了第一次下潛試驗任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4027米。按預定計劃,“蛟龍”號將於今天衝擊5000米的下潛深度。由於海試區域天氣狀況無法達到下潛要求,衝擊5000米下潛深度的計劃被迫推遲。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賜貴,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海試領導小組組長王飛,國家海洋局辦公室(財務司)主任(司長)李海清,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金建才、黨委書記沈繼剛,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王輝等,在北京通過海事視頻對海試隊進行了慰問。 >>>詳細閱讀
記者21日從國家海洋局“蛟龍”號海試領導小組獲悉,北京時間21日8點,“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000米海試在東太平洋國際海域試驗區成功完成了第一次下潛試驗任務,經現場指揮部最終確認,最大下潛深度達到4027米。 這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開始下潛任務(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海況惡劣 "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第二次下潛取消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記者羅沙 余曉潔)記者22日淩晨從國家海洋局“蛟龍”號海試領導小組獲悉,由於海試區域海況突變,風浪情況不適合潛水器布放和回收,原定於北京時間22日淩晨進行的“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第二次下潛被迫取消。
海試現場氣象保障員蘇博説,與往年同期相比,海試區域的副熱帶高氣壓位置明顯偏南,造成這一海域風大浪高。目前海試區域風力達到6至7級,浪高達到2.5米,船隻搖擺厲害,甲板站立困難,對潛水器安全布放和回收帶來較大威脅。 >>>詳細閱讀
圖表:“蛟龍”完成5000米級海試第四次下潛。新華社記者 馮琦 編制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5000米級海試第四次下潛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記者羅沙)記者30日從國家海洋局“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領導小組獲悉,北京時間30日13時2分,蛟龍號在完成第四次下潛並在海底布放標誌物後順利返回到“向陽紅09”母船,歷時近9個小時的下潛取得圓滿成功。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