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五條線"建設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8月08日   來源:國土資源部網站

    行政管理、事業支撐、應急處置、專家諮詢、仲介服務——這是國土資源部在2009年提出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五條線”建設的具體內容。兩年的時間,“五條線”建設不斷深化,全方位推動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向前發展。《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的出臺,標誌著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邁入了新的發展時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構建地災防治堅實體系,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在完成這些艱巨任務的征程上,“五條線”建設仍然至關重要。

    7月27日,來自全國各省(區、市)國土資源系統的百餘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者,齊聚湖北省宜昌市,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為出發點,暢談“五條線”建設,就如何構築地災防治的堅實體系建言獻策。

    “五條線”建設成效斐然,但未來建設之路還很長

    2009年以來,短短兩年時間,我國許多地方地災防治健全了體制、機制,建強了機構、隊伍,充實了經費,更新了設備——“五條線”建設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

    地災防治的責任主體是各級地方政府,這項原則在《決定》中再次被強調。行政管理機構是否健全,行政管理是否到位,是地災防治工作能否深入開展的決定性因素。從統計數據看,目前我國省級和地(市)級政府部門,都設有專門的地質環境管理部門,並配有相應的工作人員,但在縣(市)級,仍有部分地區沒有建設到位。

    開展地災防治工作,需要專業的機構和隊伍,因而,事業支撐是“五條線”建設的又一重要因素。座談會上公佈的數據表明,目前,全國共有省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32個,建設率達103%,從業人員3168人;地(市)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有245個,建設率為73%,從業人員1719人;縣級地質環境監測分站206個,從業人員752人。顯而易見,事業支撐同行政管理遭遇了同樣的問題——越到基層,建設越不到位。地質災害多發生在偏遠地區,而在這些直接受地災威脅的地區,卻缺乏強有力的專業隊伍開展調查評價工作,幫助百姓避險救災。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只有10個省在縣一級設立了地質環境監測站。

    突發性是地質災害的顯著特點,有效的應急處置在臨災避險和搶險救災中尤為重要。目前,全國已建成或在建省級地質災害應急中心16家,多數為環境監測機構加挂地質災害應急中心的牌子,只有寧夏、江西、河南等省(區)單獨成立了省級地質災害應急中心。

    此外,在專家諮詢方面,全國大部分省(區、市)建有省級專家庫,但市縣一級的專家庫寥若晨星。

    仲介服務方面,協會作為地災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仲介機構,還只能算是新生事物,目前只有湖北、廣東、貴州、陜西、甘肅五省設立,而地質災害防治相關資質機構並不少,全國共有4338家。

    在這次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五條線”建設座談會召開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對群測群防、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地質災害調查等地災防治重要內容進行了精確的數據統計。目前,全國19.9萬處威脅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部納入了群測群防體系,共有35.27萬名群測群防監測員,其中82.3%集中在西南山區、東南季風影響區和西北黃土地區。全國共有253個市(地、州)和1265個縣(區、市)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已基本覆蓋地質災害易發區地市一級,縣級覆蓋率達到61.71%。各地質災害防治縣的地質災害普查工作已經完成。

    地災防治資金投入在逐年加大,2010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共投入地質災害防治資金38.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14億元,省級預算24.1億元。但比起嚴峻的地災形勢,較以往投入大大增長的數據,仍不能讓人感到輕鬆。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24.8萬處,受威脅人員達1321.12萬人。就在去年,全國發生地質災害30670起,造成2915人死亡失蹤。與此同時,全國僅有131個縣開展了地質災害詳查,重點防治區1036個縣的詳查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全國共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325個,治理率僅為15.16%。顯然,要確保人民群眾遠離地災威脅,“五條線”建設之路還很長。

    兩極分化嚴重,“五條線”建設面臨新問題

    放眼全國,地災防治“五條線”線建設呈現著兩級分化的顯著特點。

    在這次會議上,江西、重慶、雲南、陜西、甘肅、四川六省代表進行了典型發言。從他們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六省的“五條線”建設已經相當到位,地質環境行政管理機構幾乎都落實到鄉鎮一級。在四川省,省委、省政府把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工作作為一項重大的生命任務來抓,在全省範圍內全面實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逐級明確了領導責任,落實了崗位責任並簽訂了防治責任書,把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責任落實到人頭上,增強全社會參與防災的督促力度。全省21個市州已全部建立了地質環境監測站,不少市、縣地質環境監測站升格為副處甚至處級,全省地質環境監測隊伍建設呈現蓬勃向上發展的良好趨勢。狠抓宣傳演練、汛期值守、重點防治,全省應急處置體系得以健全。專家諮詢體系在全省地災應急調查、應急搶險和應急治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帶動提升了全省地勘單位參與防災的能力和水平。仲介服務體系也頗為完善,全省擁有具備地質災害防治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各級資質單位上百家,參與了2000多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治理工程和突發地災應急處置工作,為地災防治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積極、有效的技術服務和技術保障。

    相比之下,青海的“五條線”建設似乎還處於起步階段。會上,來自青海的代表對此並不諱言。他介紹,在行政管理方面,青海僅省廳有地質環境管理機構,州、地、市、縣都沒有。事業支撐上,青海僅有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編制33人。“在青海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無論何地發生地災,都是依靠總站這33個人。”青海的應急平臺建設剛剛起步,遠程會商系統今年剛試運行,應急演練尚未開展。省級氣象預警預報還處於初步嘗試階段,缺乏技術力量。仲介服務上,全省只有十余家地質災害勘查設計施工單位。經費方面,儘管1995年出臺的《青海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規定,地災防治經費納入各級地方財政,但從未落實。“我們底子很薄,要建設好‘五條線’,任重道遠。”談到未來,他的語氣頗為沉重。

    毋庸諱言,地災防治工作的進展程度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各級地方政府是地質災害防治的責任主體,地方財政資金是地災防治的主要資金來源。但不管怎樣,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決定著當地地災防治工作的進展。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柳源在會上指出,儘管西南省份不是經濟發達地區,但四川、雲南、貴州、陜西等省能夠在地災防治上投入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但直到今天,仍有個別省份的地災防治資金停留在幾千萬元甚至更少。這就看出了重視程度、認識程度。他希望,這些問題都能通過各項制度的完善加以解決。

    理順機制體制,建實建強“五條線”

    制度是根本。在這次座談會上,與會代表紛紛就完善地災防治制度建言獻策。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尹學朗的發言很有代表性。

    他認為,要推進地災防治工作,首先要理順管理體制。“在我們湖南,監測站歸國土資源廳管,但地調院不歸廳裏管,廳裏沒有自己的公益性隊伍,很多工作沒辦法統一部署安排。”的確,在我國32個省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中,21個隸屬於省國土資源廳(局),10個隸屬於省地質礦産勘查局,貴州省更為特殊,地質環境監測院由省國土資源廳和省地礦局共管。形成這樣複雜的局面,自有歷史的淵源。但在絕大多數國土資源廳負責人看來,地調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該由廳裏統一管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順管理職能。“比如地災防治,地調院到地方後無法調動縣、鄉、村的力量;而地災點的發現,更多要動員鄉鎮幹部申報,僅靠專業技術力量這一條腿不行,必須兩條腿走路,緊緊依靠地方。”尹學朗説。

    其次要加強相關監管。尹學朗説,目前全國沒有統一的地災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各地自行其是,這個問題必須得到解決。同時,資質管理、業務委託等也都沒有統一的管理辦法。“很多仲介機構由於沒有統一管理,漫天要價,嚴重影響了國土部門的形象。”為解決這一問題,尹學朗介紹,目前,湖南省正在制定仲介機構管理辦法。

    與會人員期待,用“五條線”建構起的地災防治堅實體系,推動我國地災防治工作邁上新臺階,讓人民群眾遠離地災威脅,在青山秀水間快樂生活。  

 
 
 相關鏈結
· 國土資源部發佈做好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 國土資源部召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緊急視頻會
· 國土資源部通知:防範4號熱帶風暴引發地質災害
· 國土資源部要求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和巡查指導
·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地方政府應負主體責任
· 國土資源部通知要求嚴加防範降水引發地質災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