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總結交流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做法和經驗,研究探討目前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規律和途徑,進一步明確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思路,落實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措施,努力將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推向新的階段,8月22日,文化部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召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現場交流會。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出席並講話。青海省副省長張建民出席並致辭。會議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馬文輝主持。
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進程中,堅持整體性保護是一項重要的原則。2006年,從加強傳統文化整體性保護的角度出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確定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要求。2007年,文化部設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截至2011年8月,文化部已先後在全國設立了1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王文章對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開展4年多來所取得的顯著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説,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強調的動態、整體性保護方式是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産活態流變性、恒定性和整體性特徵而採取的一種科學保護措施,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我國探索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種重要嘗試,也是我國文化建設工作的一項創舉,有利於推動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維護區域內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完整,增強區域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文化遺産保護活動的文化自覺,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有效推動文化遺産保護、文化創新和發展,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
王文章強調,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是一項新課題,需要不斷的實踐、探索,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在當前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中還存在著重視不夠、措施不力、理論滯後、投入不足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的進展。為此,他要求各地加強組織領導,高度重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科學編制和實施《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加強重點區域內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保護;加強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完善活態傳承機制;加強與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密切相關的物質載體、自然人文環境等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支持區域內民俗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開展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宣傳教育活動;編寫、出版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和傳承普及讀物,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培訓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人才,提高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
王文章強調,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不是經濟開發區,也不是文化産業園區,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必須遵循自身特有的規律,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在保護實踐中努力探索正確把握好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的關係。
會上,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代表介紹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經驗。福建、安徽、江西等已命名的1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相關省區市文化廳局相關負責同志,已向文化部提交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請的省區市及經各省區市正式批准設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省區市文化廳局相關負責同志,以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的有關專家,熱貢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人代表等參加了會議。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將赴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實地考察熱貢藝術館、熱貢泥塑藝人之家、熱貢畫院等非遺保護項目和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