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保障房的坐第一輛車,檢查水利的坐第二輛車。”
“檢查項目現場的到這邊,查閱項目材料的去那邊。”
9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青獅潭水庫灌區東幹渠9+500~10+240渠段現場,中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第七檢查組兵分兩路後,再分兩路,開始了在廣西最後一站的檢查工作。
“項目的年度實施方案批復呢,有沒有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批復?”灌區幹渠岸上,面對著幾大摞灌區項目建設資料,兩位檢查組成員比對著檢查表,一份份地翻閱核對。
“渠道內坡改造採用了什麼施工工藝,使用年限可達到多久?”渠道邊,另兩位檢查組成員在渠沿上來回查看,不時蹲下來,檢查渠段內側施工效果。
“年度實施方案批復件在這裡”,“渠道節水改造後三面都是防滲砼”……灌區負責人和項目負責人趕忙找出相關文件,回答檢查組的問詢。
易家村的李大娘打完蟲藥下山路過渠邊,顧不得放下挑在肩上的擔子,上下打量村裏出現的這些陌生人。“以前沒有渠,只能靠天吃飯,不然就得踩水車,‘養女不嫁甘草村,日日夜夜車水去’。”對水渠帶來的變化,李大娘一開口就停不下來,“以前只是有飯吃,後來還有水可以種些甘蔗,一畝能賺不少錢,現在大家嘗到甜頭了,整個村都跟著種了起來。”
水,對廣西極為重要。吃飯種糧要水;種植甘蔗、果樹要水;保持秀美山水的生態環境、發展旅遊業也要水。
然而,對於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稱的桂林,甚至整個廣西來説,水利形勢不容樂觀。“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丘陵多,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勻,人高水低、田高水低,這裡淹水那邊缺。
“水利建設滯後、基礎設施陳舊又大大增加了水資源綜合管理的難度。把水用在該用的地方,這是擺在廣西水利改革面前的一大難題。”水利部規劃計劃司溫鵬從專業角度分析道。
建成于1960年的青獅潭水庫灌區,1989年進行了渠道防滲改造,但經過多年運行後,原防滲砼局部出現裂縫和漏洞,嚴重影響渠道安全,更白白流走了不少水!這次防滲節水改造後,不僅恢復灌區有效灌溉面積3.7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1.65萬畝,新增糧食年生産能力1651萬公斤,而且還可年均節水1億立方米,補給枯水期的漓江,確保桂林的青山綠水和旅遊熱線正常運營。
“中央對水利改革發展的高度重視給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顧越説,“廣西歷來重視水利建設,但是這次無論從資金投入還是監督落實上都是一次很大的推動。”
據悉,此次檢查中,中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精心設計,通過制定《中央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決定貫徹落實情況檢查表》、《2011年各地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決定情況相關數據統計表》、《水利建設項目檢查表》三種表,將檢查內容量化,規範檢查程序。
“這種方式避免了檢查中可能出現的主觀疏漏,給檢查工作上了一重‘保險’。”財政部監督檢查局的黃敏捷第一次參加檢查工作,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
在為期5天的時間中,第七檢查組統籌分工,對廣西4個地級市共4個水利項目進行了深入檢查。翻閱政策落實、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資料達100余份,核對7月份檢查的整改問題12項,提出整改意見建議9條。
“我們的工作就是要了解最真實的情況,督促地方加大工作力度,在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開局之年,確保這第一步能扎紮實實地邁出去。”檢查臨近結束,第七檢查組組長劉曉濱的一句話一直縈繞在記者的腦海裏。(記者 王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