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抓點聯線" 重慶市文化"民心工程"惠澤千家萬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11日 10時14分   來源: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在農村,廣播村村通、電視戶戶通事業發展迅速;農家書屋、農家大院借閱點的設立,讓過去缺少文化、缺乏知識的農民朋友,找到了致富門路。

    在社區院壩、在田間地頭,人們自編自演節目,自得其樂。

    近年來,重慶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著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巴渝城鄉大地上,文化娛樂設施日新月異,3200萬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共文化建設的成就,共享了文化發展的豐碩成果。

    聚財力抓“點”

    重大文化設施躋身城市新地標

    8月26日晚19:30,重慶大劇院音樂廳座無虛席。當晚,中國兩大頂尖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劉詩昆小提琴音樂會在這裡舉行。

    兩人分別演奏了壯麗豪邁的《黃河》、悽婉悠揚的《梁祝》等一首首經典名曲。演奏者優雅的氣質、指尖緩緩流淌的悠揚琴聲,令現場觀眾無不為之傾倒。

    “太棒了!音樂一流、劇場的硬體一流。”一位帶著小孩來聽音樂會的家長讚不絕口地説,以前重慶沒有一個像樣的音樂廳,想聽一場音樂會只得打“飛的”跑北京、上海,現在有了這樣漂亮的大劇院,便有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

    總投資16億元的重慶大劇院位於江北嘴,自2009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以來,上演音樂會、芭蕾、舞劇、話劇、音樂劇、雜技、魔術等演出近500場,為山城奉獻了一場場藝術盛宴。同時,因其獨特的設計外觀、完善而專業的設施設備,躋身為重慶的新地標。

    重慶大劇院僅僅是重慶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宏偉工程的一個小構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作為政府文化工作的第一要務、“民心工程”來抓。

    特別是直轄以來,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集中財力,投資45億元,建設重慶大劇院、重慶圖書館、重慶美術館、重慶會展中心等10個具有功能性、標誌性的社會文化事業基礎設施。

    幾年下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大劇院、重慶圖書館、重慶科技館、歌樂山陳列總館、歌樂山紅岩魂廣場二期、重慶廣電大廈、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重慶川劇藝術中心等20個市級重大社會文化設施相繼建成開放。其中,藏書量360萬冊的重慶圖書館日接待量可達8000余人,讀者可以在圖書館內看圖書、聽講座、上網查資料、看電影甚至住宿。

    這些地標性的文化建築在山城碧水青山的映襯下熠熠生輝,同時也為廣大的群眾提供了更為豐富多彩的文化産品。

    如今,國泰藝術中心、重慶自然博物館、重慶國際馬戲城、三峽移民紀念館、重慶群眾藝術館新館等13個項目正在緊張有序地推進。

    未來5年,重慶工業遺産博物館、重慶廣播電視發射塔、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園、大足石刻博物館等又一批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將拔地而起。

    對此,本土著名文化學者藍錫麟稱,一系列重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不僅將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空間佈局,還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潛移默化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出重拳聯“線”

    搭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骨架”

    “五月裏薅秧行對行呀,一對妖精在歇涼呀……”巴南區木洞鎮綜合文化服務站,幾乎每天傍晚都有很多山歌愛好者在練嗓子。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木洞山歌,在當地如今幾乎人人會唱,對此,該鎮綜合文化站的推動功不可沒。

    據不完全統計,巴南區已建立20余個綜合文化服務站,每個站的圖書室達950平方米,圖書40000余冊。內設多功能室、電子閱覽室、棋牌室、簡易運動場等,群眾可以在裏面免費看書、參加文化共享工程服務、農科及法律知識講座和文體培訓,開展舞蹈、腰鼓、籃球、乒乓球等文體活動。如今,該區幾乎每個週末都有唱歌、跳舞及球賽等群眾文體活動舉行。

    與此同時,該區的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建設也給當地群眾帶去了切實好處。

    該區一品街道燕雲村村民趙品超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這兒是個消息封閉的村莊,農閒時沒啥事幹,村裏通了‘高科技’(安裝了直播衛星),建了書屋後,我們可以收到40多個頻道,天下發生啥子事情我們都能馬上曉得,視野開闊了,不少人還從中找到了致富門道。這日子是越過越安逸了!”

    這一切並不是巴南區農民的“特殊待遇”。

    近年來,重慶市立足於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文化強市,提出了“亦城亦鄉、先急後緩、建管結合、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強力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先後在全市啟動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文化建設項目。

    市財政每年給主城九區以外的31個區縣各支持3000萬元,主要用於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等文化大件的建設。市級文化事業建設費的60%以上,也都用於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據統計,自2006年重慶市在全國率先啟動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建設以來,至今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820個,村文化活動室8967個;並在全國創造性地提出,從現有收取的城市建設配套費中,每平方米拿出4元錢用於街道文化中心的建設。目前,全市已建成130個街道文化中心,並率先在全國免費開放。

    從1999年到2010年,中央和地方共計投入建設資金10多億元,用於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目前,重慶市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5.71%、97.39%,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

    建成標準化農家書屋5400個、農家大院借閱點16150個,建成40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區縣支中心,實現了8967個村級服務點全覆蓋。

    至此,全市共有文化館41個、圖書館43個、影劇院53個、博物館32個。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骨架”基本搭建完成,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其文化權益打下堅實的基礎。

    和文化零距離

    帶給市民實實在在的精神享受

    “這個節過得有意思,看了展覽又聽了故事,既輕鬆休閒,又增長了不少知識。”10月8日,家住沙坪壩雙碑的劉顯華女士樂呵呵地向單位的同事擺起了龍門陣。

    她説,國慶長假期間,她既沒出遠門旅行,也不是宅在家裏看電視。她和家人去沙坪壩區文化館看了《慶國慶及辛亥革命100週年攝影書畫展、圖片展》,又在位於三峽廣場的黃葛樹故事基地聽了一場妙趣橫生的故事會。2號晚上,她參加了社區的“國慶晚會”,和鄰居們一道表演了自編的“秧歌舞”,剩下的幾天,她還去南岸區黃桷埡鎮觀看了“歡聚南山”慶祝新中國成立62週年文藝演出。

    她説,“總之,到哪都有免費的活動,只要你樂意,隨時都可以參加,這樣的生活真是有滋有味。”

    據了解,今年“十一”國慶長假期間,重慶市各地組織了近1000場文化活動,讓廣大市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

    不僅僅是節假日,為了讓全市城鄉廣大群眾更多更好地享受精神文化生活,近年來,重慶市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兩年一屆的重慶文化藝術節、重慶演出季為廣大市民獻上豐富的文化大餐;一年一度的重慶新年音樂會拉近了高雅音樂與大眾的距離;全市鄉村文藝匯演、全市小品大賽為普通群眾提供了自我展現的廣闊舞臺。

    各地區文化社團、社會團體也激情洋溢,紛紛活躍在廣場院壩。渝中區的“解放碑週末音樂會”、北碚區的“縉雲之聲”大合唱、九龍坡的週末廣場文化“四季歌”、合川區的“廣場月月歌”、南岸區的“激情南濱”、萬州區的“激情三峽”、忠縣的“激情忠州”、江津區的“濱江之夏”……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其中。

    從社區的文化活動到大劇院上演的藝術精品,從民俗文化到紅歌俱樂部,從旅遊文化節到群眾週末大舞臺,每個社區天天有壩壩舞會、月月有紅歌演唱、季季有文藝演出,人人都參與,無處不歡樂。

    重慶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帶給市民實實在在的精神享受,讓市民們從文化的被動旁觀者變成了文化的主動參與者,並在其中得到極大的享受和精神滿足。

    打造文化品牌

    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9月6日,清晨7點半,往日沉靜的涪陵區百勝鎮雙河場一下子變熱鬧了。

    涪陵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何麗佳帶著“唱讀講傳”天天趕集小分隊,來到這裡為當地村民送上他們精心編排的節目。

    沒有搭舞臺、布景,隊員們在街邊找了一塊平整的壩子,從車上搬下音響設備,演出就開始了。背著背兜、提著籃子的村民,看到演員們都圍攏過來,一會兒就有了200多人。

    舞蹈《南湖菱花開》、《北京的金山上》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川劇絕活《變臉》讓眾人驚訝不已,發出連連的嘖嘖感嘆;京劇《沙家浜》選段更是引起觀眾的共鳴,叫好聲響成一片。59歲的村民王元英看著舞蹈演員的表演,也跟著跳了起來。

    和以前的眾多演出一樣,節目演了一個多小時,觀眾個個看得津津有味,有的村民看得不過癮,節目完了還不肯走。

    目前,在涪陵區,這樣的“唱讀講傳”文藝小分隊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趕場天的場鎮,把“唱讀講傳”“送”進農村生活。

    “農村地區文化生活水平目前與城市相比仍然相對滯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存在差距,政府開展的文化下鄉等活動又因農村地區人口居住分散等特點,難以做到讓更多人同時獲得文化享受。在趕集天開展‘唱讀講傳’活動,恰恰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涪陵區宣傳部部長蔣天倫道出了啟動“唱讀講傳天天趕集”的初衷。

    據統計,3月至今,涪陵區“唱讀講傳天天趕集”活動已為農戶送去150多場演出,演出節目超過1700個,深受廣大農戶喜愛,成為農戶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平臺。

    而這僅僅是重慶市全市廣泛開展的“送文化下鄉”活動的一個縮影。

    為了豐富重慶市廣大農村地區群眾的文化生活,近年來,重慶市廣泛開展了送電影、圖書、故事、戲劇、展覽、春聯的“六下鄉”活動。據不完全統計,自2006年以來,累計送電影下鄉75萬場(觀眾2.04億人次),送圖書下鄉1796萬冊(包括向農家書屋配送圖書1287萬餘冊)、報刊近50萬份、音像製品130萬張,組織各專業藝術院團演出下鄉3000多場,送展覽下鄉超過1500場,送春聯1000多萬副。

    此外,重慶市每年還將投入1000萬元購買精品劇(節)目,實施“渝州大舞臺”城鄉文化互動工程。一方面將精品文化送到農民朋友的家門口,一方面又把極具民俗特點的鄉土文化帶到城市大舞臺,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消弭了城鄉文化隔閡。

    另外,重慶市還因地制宜,通過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著眼打造文化品牌,在文化提高上努力做出了成效。

    全市各地大力實施群眾文化“一地一品”工程,銅梁、豐都、黔江、墊江、永川、萬盛、璧山、巫溪等多個區縣創辦了特色濃郁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節會,打造出武陵山民族文化節、巫山紅葉節、墊江牡丹藝術節、萬盛踩山節、璧山花卉藝術節、永川茶山竹海旅遊文化節等一大批特色文化品牌。

    “求木之長,必固其根”。2009年,市委三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到2012年,在西部地區率先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城鎮“15分鐘文化服務圈”、農村“半小時文化服務圈”。

    如今,重慶人正以飽滿的熱情、抖擻的精氣神,投入重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建設之中,一幅和諧美好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相關鏈結
· 重慶2010年全市文化産業增加值預計突破230億元
· 山東、上海、遼寧、重慶文化體制改革碩果纍纍
· 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重慶志願團啟程赴藏
· 重慶部署校園周邊文化經營場所集中排查專項行動
· 慶祝重慶解放60週年演唱會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
· 重慶開展“唱讀講傳”活動打造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氣象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