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情況的通報
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2011年10月14日)
2008年9月,國務院下發《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四川汶川地震災區全面開始災後恢復重建。三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委、對口援建省(市)、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隊伍的傾力支援下,在全國人民和港澳臺同胞、國際社會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奮力推進災後美好新家園建設,勝利完成了災後恢復重建的目標任務,書寫了一部從悲壯走向豪邁、在危難中崛起的歷史新篇章。
一、關於災後恢復重建總體情況
按照國務院關於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要求,四川堅持“規劃先行、民生優先、科學重建、尊重自然”的原則,著力加快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戰,勝利完成了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到9月30日,四川納入國家總體規劃的29692個重建項目已完工29300個,佔重建任務的98.68%;累計完成投資8568.46億元,佔規劃總投資的98.96%。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達到或超過震前水平,曾經山河破碎的地震災區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一)災區規劃建設整體性提高。省委、省政府堅持把規劃作為先導,用科學規劃保障科學重建。整個災後恢復重建,全省編制完成了1個總體規劃、10個專項規劃、43個行業規劃、51個重災縣 (市、區)實施規劃、以及88個一般受災縣(市、區)項目規劃,形成了目標明確、層次分明、範圍清晰的災後恢復重建規劃體系。僅農房重建,就集中了全國1000多家規劃設計單位,1萬多名城鄉規劃和建築設計工作者,參與39個重災縣、700多個鄉鎮、2000多個村莊的重建規劃編制,向農民提供了近1000套民居設計圖紙選擇。在重建方式、重建選址、戶型設計、工程監理、土地流轉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既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又組織專家對重大事項進行深入論證,認真落實科學重建的原則;在重建項目選址上堅持 “三個避讓”,即避讓斷裂帶、避讓地質災害隱患點、避讓泄洪通道,確保了災後重建佈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二)災區民生事業突破性進步。堅持把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優先考慮和安排,著眼于解決災區最緊迫、最現實、最急需的民生問題,首先抓好城鄉居民住房重建,大力推進與民生直接相關的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三年來,成功解決了近540萬戶城鄉群眾的住房問題。震後一年內,完成了364萬戶震損住房修復加固,震後一年半完成了150萬戶農房重建,震後兩年時間基本完成26萬套城鎮住房重建。截至9月30日,規劃重建的3001所學校已完工2978所,1362個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項目已完工1359個。災區的學校、醫院按高標準設防,建成了安全、牢固、群眾放心的可供震時避險的場所。災區還佈局建成了一批社會福利院、社區服務中心、集貿市場等民生設施,公共服務能力和綜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飛躍提升。重建中,堅持把安民貫穿始終,下大氣力解決受災群眾當前生活和長遠生計。通過土地調劑、土地整理和異地安置,解決了近20萬因災失地農民的生計問題;通過集中和分散兩種方式,對震後新增“三孤”人員進行了妥善安置;對地震傷員進行了積極救助和心理撫慰;向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家庭提供再生育服務;紮實做好安全溫暖過冬、扶貧幫困等工作,安定了人心,穩定了社會,為災後重建營造了和諧環境。
(三)災區基礎設施根本性改善。一批關係災區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截至9月30日,交通恢復重建項目完成投資1186.6億元,佔規劃投資的97.3%;災區6條高速公路全部開工建設,完成幹線公路4625公里,佔規劃總里程的95.4%;完成農村公路28077公里,佔規劃總里程的96.7%;貫穿和輻射災區的成綿樂城際鐵路、成蘭鐵路等重大鐵路項目開工建設,從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速鐵路,震後開工18個月即建成投入運營,整個災區交通基礎條件極大改善。水利重建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03.2億元,佔規劃投資的98.4%;治理堰塞湖29個,完工28個;1222座震損水庫主體工程全部完工,災區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得到提高。電源、電網、煤炭、油氣等重建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41.12億元,佔規劃投資的96.9%,災區電力保障能力得到提升。生態環境加快修復,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防治和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
(四)災區産業發展再生性跨越。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在恢復産業的同時,優化經濟佈局,轉變發展方式,著力增強災區自身發展能力。截至9月30日,納入規劃的2440戶規模以上受損工業企業有2436家恢復生産;需重建遷建的171個工業企業已完成重建遷建170家。恢復重建中,新批准了一批災區的省級産業園區,建設了一批特色工業集中區,形成了一批産業集群和優勢産業專業生産基地,淘汰了一批落後産能。農業生産設施和農業服務體系全面恢復。災區商貿、旅遊等服務業快速恢復振興。災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明顯夯實,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去年,39個極重和重災縣(市、區)生産總值增速、財政收入增速、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等主要經濟指標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五)災區城鄉面貌歷史性改變。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在恢復重建中,優化城鎮佈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災區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煥然一新。截至9月30日,38個重點城鎮建設已全部形成主體功能,需恢復重建的366.2公里城鎮道路已全部完工,37座城鎮水廠(供水站)全部完工,39個鄉村供水工程基本建成,災區農村661.7萬人飲水困難問題得到較好解決。昔日山河破碎的地震災區,現在已難以看到災害的痕跡,城鎮新風貌、村莊新佈局、民居新設計,災區城鄉處處呈現新景象,汶川水磨鎮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 “全球災後重建最佳範例”。災區群眾走出地震災難陰影,重拾生活的信心,展示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開放意識、創業意識、文明意識得到增強。
災後恢復重建過程中,中央正確領導、深切關懷,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入災區視察指導恢復重建工作,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恢復重建的政策措施,特別是作出了“一省幫一重災縣”實施對口支援的重要決策,舉全國之力共禦巨災,開創了中國特色的災後恢復重建模式。18個對口支援省(市)把受援縣(市、區)作為本省的縣(市、區)看待,舉全省(市)之力積極開展對口支援,內蒙古、海南主動參與到支援我省災後恢復重建的工作中。截至9月30日,18個對口支援省(市)確定的3668個援建項目,已完工3662個,佔援建任務的99.8%,實際到位資金805.13億元,對口支援任務全面完成。
此外,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也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援建了295個項目。在各方傾力援助下,災區群眾感恩奮進,激發出空前高漲的積極主動意識,從內心深處喊出“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的時代強音。重獲新生的四川災區,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國發展模式、發展道路勃勃生機的窗口。
二、關於尚在建設的項目情況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其震後恢復重建也是我國自然巨災後規模空前、難度極高、任務最為艱巨的一次恢復重建。由於恢復重建範圍特別廣、情況空前複雜、任務異常繁重,目前仍有300多個納入國家總體規劃的重建項目未能完工。這部分項目佔國家總體規劃項目總數的1.32%,主要是:城鎮體系建設類101個項目,佔重建任務的0.34%;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類144個項目,佔重建任務的0.48%;基礎設施建設類54個項目,佔重建任務的0.18%;生産力佈局和産業調整類32個項目,佔重建任務的0.11%;市場服務體系類21個項目,佔重建任務的0.07%;防災減災類14個項目,佔重建任務的0.05%;生態恢復和環境整治類11個項目,佔重建任務的0.04%;另外,城鄉住房建設類、農村建設類、土地整理復墾類、精神家園類和其他方面共有15個在建項目,佔重建任務的0.05%。
這部分項目無法如期完工的原因:一是部分項目由於地震次生災害嚴重以及重建過程中二次受災等客觀因素,需重新規劃設計、選址等,影響了建設進度。二是少數跨區域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工程量大、建設週期長,規劃工期在2011年以後,需要按照進度服從質量的原則進行建設。三是少數港澳援建和國外優惠緊急貸款項目,因援建方確認、審核、實施程序和週期不同,客觀上進度存在差異。對以上項目,我們將結合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抓緊實施。
三、關於災後恢復重建審計監督工作
四川高度重視恢復重建資金監管工作,認真落實中央關於“向群眾交一本放心賬、明白賬”的要求,從項目資金下達開始,就同步檢查、同步審計,實行全過程監管,做到了款物專用、公開透明、規範有序、廉潔重建。三年來,全省各級審計部門共派出6017個審計組、272178人次,對累計完成投資1933.97億元的12035個災後恢復重建項目進行了跟蹤審計和竣工決算審計,對重建資金的籌集、分配、使用和績效跟蹤進行了重點審計檢查。組織財政、監察等部門組成專門監管隊伍在一線駐點和巡迴檢查,向民政、財政、衛生、慈善總會、紅十字會等11個省級款物收發重點部門(單位)和6個重災市州派出監督工作組,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同時,選聘建築、造價、財會和招投標等方面專家作為社會監督員,參與資金管理和項目建設的監督,並定期向社會公佈檢查結果。從審計監督情況看,各地都能夠按照災後恢復重建資金管理規定控制資金流向,專款專用,專賬核算,促進項目建設,雖然個別地方存在未嚴格執行經批准的概算,工程結算或決算計量、計價不準確,因勘察設計失誤等原因造成投資增加或損失消費等問題,目前沒有發現資金方面大的問題。
以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堅持把工程質量作為生命線貫穿恢復重建的全過程。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認真執行新的抗震設防標準,落實工程質量責任制、項目法人責任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監理制,切實把好設計和施工圖審查等前期工作質量關、建築材料檢驗關和工程施工質量關,加強技術指導和檢查驗收,確保重建工程質量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從總體上看,全省災後恢復重建工程質量優良,經受住了去年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考驗。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審計監督,完善審計的組織形式與監督模式,搞好竣工項目決算審計和災後重建項目跟蹤審計,加強已發現問題的糾正和整改;同時,嚴把在建項目質量關口,加強質量監督檢查,確保圓滿完成全部恢復重建任務。
四、關於災區發展振興規劃情況
三年的恢復重建目標任務目前已勝利完成,但要實現災區的發展振興,讓災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按照“三年基本恢復、五年發展振興、十年全面小康”的總體要求,編制發佈了《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2011-2015年)》。今後5年,我們將在鞏固災後恢復重建成果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災區産業發展、就業促進、扶貧幫困、生態保護和社會建設5個方面的重點,紮實深入地推進災區發展振興,基本建成人民安居樂業、城鄉共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新家園,為災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全面加強已建成公共服務設施的維護管理,進一步落實災區市(州)、縣(市、區)的主體責任,多渠道加強公共服務設施運營經費保障,確保建成的公共服務設施發揮效益;建立健全與對口支援省(市)之間的長期合作機制,推進由援建到合作、對口到全面、重建到發展的轉變,進一步增強災區的自我造血能力,促進災區長期可持續發展。
災後恢復重建3年來,四川遭受大難而又豪邁崛起的歷程,再次雄辯地證明了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和港澳臺同胞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災區的經濟會更加繁榮,社會會更加和諧,群眾的生活會更加幸福,四川的未來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