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閉幕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0月19日江蘇省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傳達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省委書記羅志軍就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提出要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連日來在全省廣大黨員幹部中引起熱烈反響。
“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文化興國的號角,開啟了未來中國社會的一個新階段。”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朱慶葆説,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的軟實力,而大學文化是國家軟實力極其重要的部分。他介紹説,南京大學正根據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部署文化振興的具體行動綱領,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爭取為積累、孕育和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出應有的貢獻。
“十七屆六中全會為我國文化建設進一步明確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東南大學黨委書記郭廣銀錶示,傳承和創新文化是高校這一特殊文化機構的天然使命,我們必須承擔起這份神聖職責,充分彰顯文化育人、引領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建立和構築我們自己的文化理論和話語體系,以此提升我國文化競爭的軟實力。
南京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黃進感慨説,“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志則國志。”文化強國戰略思想的提出,將有助於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教育的始終,有助於在這一群體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規範。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十七屆六中全會關鍵詞之一。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斌説,這更堅定了我們推動體制改革的信心。作為一個文化單位,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另一方面,要有文化擔當,承擔文化責任,弘揚主流價值觀。
去年成立的無錫市演藝集團實現了無錫市屬文藝院團事轉企改革。集團自我“造血”功能顯著增強,市場份額佔有量不斷擴大。集團歌舞劇院副院長張建平認為,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對基層文化單位是一個極大的鼓舞。改革實踐告訴我們,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才能在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産業發展上取得新進展。
省作家協會創作研究室主任、文學評論家汪政認為,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全面部署,是非常及時的,是黨面對國際國內新形勢提出的高瞻遠矚的執政戰略。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時代,文化都處在靈魂的位置。文化的發展有其特點,等到出現問題再去找文化來補救為時已晚,所以,文化要當先。
蘇州滑稽劇團名譽團長、梅花大獎獲得者顧薌認為,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是我省文化發展的新機遇。省委正在制定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實施文化建設工程的意見,相信這個意見落實到位,文化的凝聚力、引領力更強,文化事業産業更強,人才隊伍更壯大,江蘇文化強省的目標一定能全面實現。
在華西村黨委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會議上,老書記吳仁寶説,要提升自身文化,就要掌握好四個層面的文化精髓:一是物態文化層面,二是制度文化層面,三是行為文化層面,四是心態文化層面。企業負責人在會上表示,文化是競爭的軟實力,是發展的推動力,更是提高人文素養和産業轉型的核心力、追求正確價值取向的凝聚力。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説:“華西的黨員幹部,一定要增強文化立人、文化興村、文化旺企的思想意識,把華西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轉化為經濟建設的大邁進大跨越!”
六中全會提出“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給新沂市棋盤鎮文廣中心主任楊鐵鳴留下深刻印象。“農村文化還得讓農民來唱主角。”楊鐵鳴説,現在農民吃喝不愁了,最缺啥?缺的就是精神娛樂生活。近幾年,政府雖然加強了文化建設,鎮裏也建起了文化站,村村有了農家書屋,宣傳文化部門也送戲下鄉、送圖書、送電影,但是隨著群眾文化生活追求的提高,設施不足問題仍比較突出。因此希望國家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把先進文化的種子種在農村大地上。
“六中全會對基層文化建設非常重視,提出要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改革創新,給農村文化大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今後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肯定會更加豐富。”興化市垛田鎮農民畫作者李玉書認為,在農村群眾文化需求增加、品位提高、需求多樣的背景下,應正確處理“送”文化與“種”文化的辯證關係,積極支持農村文化積極分子打造永不離開農村的文藝社團組織,讓老百姓“文化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繼東 廷玉 錫民 敏琦 曉勇 佩傑 頻萍 穎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