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成為WTO的第143個成員。這是我國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
回首間,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最早、經濟外向度最高的省份,廣東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認真履行入世承諾,紮實做好各項入世應對工作,著力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加快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有效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且看一組數據對比:
2010年,廣東省生産總值達45473億元,是2000年的4.2倍,先後超過新加坡、香港和台灣;人均生産總值折合近7000美元,是2000年的3.7倍,達到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尤其在外經貿方面,全省對外貿易額從1765億美元增加到7847億美元,年均增長16.5%;新增外資企業7萬多家,累計合同外資金額2238億美元,實際投資1544.5億美元,分別是改革開放前20年總和的1.3倍和1.6倍;截至2010年,全省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設立非金融類企業2891個,協議投資額131.6億美元。
廣東省副省長招玉芳指出:“事實證明,入世十年,是廣東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開放型經濟取得跨越式發展的十年;是廣東加快産業轉型升級,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得到全面提升的十年;是廣東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市場觀念深入人心,辦事規則、營商環境與國際接軌取得明顯成效的十年;也是廣東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成效顯著的十年。”
入世十年來,廣東經歷了什麼,遭遇了哪些挑戰,又抓住了哪些機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東又如何進一步做好綜合應對工作?
在中國入世十週年紀念即將來臨之際,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專訪。
南方日報:您如何評價入世十年來廣東外經貿發展所遇到的機遇和挑戰?
梁耀文:入世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我省入世應對工作,統籌謀劃我省應對戰略,認真履行入世承諾,堅定不移地推進對外開放,成功地把握了過去十年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有效克服了各種挑戰,促進了我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十年來,我省外經貿發展面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以及勞動力、土地、資源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等種種挑戰。特別是2009年,外經貿發展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但面對嚴峻的形勢和挑戰,我省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強烈衝擊,外經貿率先企穩回升,率先從困難中復蘇,取得了主要指標降幅小于全國、份額逐步提升的良好成績。
從規模上來看,這十年來,我省對外貿易可以説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外經貿大省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00年的1700多億美元,2002年突破2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3000億美元,2005年突破4000億美元,2006年突破5000億美元、2007年突破6000億美元,發展到2010年突破7000億美元,達到7846.6億美元,佔全國26.4%,連續25年居全國首位,十年年均增長17.0%;在世界貨物貿易排行中超過俄羅斯、西班牙等國,位居第13位。全省進出口、出口、進口分別是2000年的4.6、4.9和4.2倍。
總的來説,入世十年,廣東充分抓住入世帶來的機遇,有效應對各種挑戰,順利度過WTO過渡期,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強烈衝擊,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外經貿發展呈現出速度質量同步提升、結構效益日益優化、協調性穩定性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的良好格局。
南方日報:有人認為,入世讓中國學習運用市場規則,商業環境更加開放,市場意識、法制精神和知識産權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您怎麼評價入世對廣東發展環境帶來的改變?
梁耀文:確實,中國入世對廣東帶來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外經貿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比如説我們的政府審批制度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開展了四輪審批制度改革,我省外經貿領域省級行政審批已從103項減至23項,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外經貿工作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入世後,我國的外經貿體制尤其是外貿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外貿經營權完全放開,配額和許可證管理商品種類大幅取消或減少。十年來,關貿、稅貿、檢貿合作機制得到建立和完善,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服務類收費“減、免、緩、停”成效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基本建立起國際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和産業損害預警機制。以會展平臺為主的貿易促進機制、以“廣東易發網”為主要平臺的外經貿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取得良好進展。
還有,我省“大通關”建設快速發展,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口岸通關模式改革得到全面推廣,口岸保稅監管網點、園區通關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共有對外開放一類口岸54個、二類口岸88個、車檢場65個,21個地級以上市全部設有口岸以及海關等口岸檢查檢驗機構,均可就地辦理進出口貨物通關手續。此外,港珠澳大橋、揭陽潮汕新機場等重大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南方日報:當前,廣東進入了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題的新的歷史階段,請您談一談,下一步我省推進外經貿轉型升級有哪些舉措?
梁耀文: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這個核心任務,加快推進外經貿轉型升級,下一步,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大力培育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積極探索政策和制度保障體系建設,大力支持企業開闢新興市場。有序開展對外直接投資,逐步發展廣東本土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發展海外工程承包,加強“走出去”戰略的宏觀指導和服務,逐漸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生産體系。第二,要大力推進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努力在轉變加工貿易管理模式、推進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産轉型、推動企業擴大內銷、完善保稅物流區域功能、建立加工貿易評價體系等方面先行先試,破解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延伸産業鏈和提升産品附加值。第三,要大力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在保持進出口總量穩定增長的同時,促進出口結構轉型升級,推進市場多元化,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繼續加強進口體制改革,充分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第四,要大力提升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鼓勵引導外資更多投向我省高端製造業、高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和節能環保産業,優化外商投資産業結構。加強對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創新綠色增長模式,打造低碳環保的綠色産業園區。第五,要優化對外開放環境。創新外經貿發展的促進政策,合理利用國際慣例與規則,積極參與國際規範、標準的制定,加強外貿、外資、對外投資政策與財政、産業政策的相互配合,進一步增強內外經濟政策的協調性。加快建立國際化的營商制度體系。建立法制、透明、穩定、規範、高效的商業制度,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為開放性經濟發展提供便利、高效服務。強化口岸大通關建設。大力推進口岸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以橫琴開發為契機,深入推進通關方式創新。推進港口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口岸配套建設和口岸通關服務。
南方日報:面對新的挑戰,我們怎樣做好地方綜合應對工作?
梁耀文:首先,我們要充分利用WTO多邊貿易平臺維護我省開放權益。配合中央做好世貿組織新一輪談判的跟蹤研究。積極參與貿易政策審議,及時了解我省企業對外貿易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表達訴求,推動政策調整。有效利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維護國際公平貿易環境。
其次,我們要積極參與實施自貿區戰略。比如深入落實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在我省的先行先試政策,全方位推進粵港澳經濟一體化。構建粵臺兩地區域性合作機制,落實《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下,重點推進與泛北部灣經濟區國家經貿、投資合作,加強與東盟各國在産業、能源、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合作。
第三,我們要重視維護公平貿易環境。完善貿易摩擦應對防範和貿易救濟體系,建設防範國際貿易風險的預警工作系統,構建各級政府部門、仲介組織、企業聯動的風險應對工作體系,保障廣東出口市場佔有率。積極運用貿易救濟措施,提高行業和企業依法維權意識,為行業和企業申請國家貿易救濟提供指導和服務,維護産業安全與企業合法權益。建立反壟斷協調機制及經營者集中反壟斷案件應訴預警機制。加強我地方政府對外貿易救濟交流交涉,積極利用政府對話與交涉,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案件,廣泛聯絡業界、非政府機構等,爭取有利的應對效果。
此外,我們還要積極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切實依規做好地方立法工作,並開展新一輪WTO規則培訓,進一步強化規則意識。
專家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如何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
廣東作為我國經濟發達程度最高和經濟總量最大的省區,肩負著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歷史重任。廣東能夠在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中搶得先機,在全球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不僅對廣東經濟實現轉型至關重要,而且對我國能否在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全球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産生關鍵性影響。因此,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週年之際,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討論廣東如何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具有重大意義。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張燕生:全球化究竟是美國化還是多極化?
我國入世後的十年,外部環境正好經歷了一個以IT泡沫破滅為起點(2001年),以金融和樓市泡沫破滅為終點的十年。這十年,是1990年至2000年的創新浪潮、IT泡沫、新經濟繁榮、全球實體經濟日趨失衡的繼續;也是2001年之後世界經濟大動蕩、大調整、大分化時期的開始。當前,過於寬鬆的貨幣環境,正在催生新一輪全球泡沫經濟;對技術創新和製造業的長期忽視,正在進入一個高通膨與低增長並存時期;全球有效需求嚴重不足,正在加劇以鄰為壑的貿易衝突和美國主導的區域化;更趨複雜的地緣政治和國際格局,正在面臨著全球化究竟是美國化還是多極化的選擇。廣東走在國家對外開放和體制改革的最前沿,下一步如何應對,將是一篇大文章。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珺:民營企業面臨的挑戰也在遞增
入世10年來,廣東民營企業成為外向經濟發展的一支十分重要推動力量,民營經濟出口占廣東出口的比重由入世前的0.99%提高到2010年的22.12%,進口比重由1.72%增加到22.43%.廣東民營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的份額之所以快速上升,是有利於進入國際市場的制度保障、促進開放的體制與政策、以集群為載體的組織方式以及一批民營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入世後過渡期的逐步結束以及市場經營環境的變化,民營企業面臨的挑戰也在遞增。面對挑戰,民營企業發展一方面要積極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組織的扶持。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丘杉:必須儘快調整和完善進口戰略
廣東長期靠出口導向拉動,出口機制相當完善,但目前進口規劃、進口政策以及進口戰略的體系還不夠完整,而“十二五”國家外貿政策基調是穩定出口的同時擴大進口,顯示進口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上升,因此廣東必須儘快調整和完善進口戰略,以適應國家政策轉變。
暨南大學教授傅京燕:由“灰色貿易”轉向“綠色貿易”
當前,全球貿易與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低碳經濟成為發展主流,廣東産業發展同樣面臨資源、環境問題的困擾。在新的形勢下,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産業升級模式和貿易模式等的轉變,通過環境目標優化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出口貿易結構、促進産業結構升級優化,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灰色貿易”向“綠色貿易”的根本性轉變,是廣東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經之路、中長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