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養殖發展方式出現歷史性變化,水産畜牧業創出五種循環經濟的成功模式,在全區起到良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一是種養結合模式。興安縣在龍頭企業帶動下,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設置運行産業鏈,實現“甜玉米種植→玉米粒加工→玉米稈養牛→食用菌種植→甜玉米種植”的良性循環,真正做到物盡其用,用盡其能。
二是綜合利用模式。橫縣種植甜玉米23萬畝,建有10家甜玉米稈加工廠,年加工銷售玉米稈10多萬噸。在産區,既有效解決玉米剩餘物的出路問題,提高了土地産出率,也增加了農民就業和增收的門路;而在銷區,很好地解決了規模奶牛場對優質青粗飼料的需要,一舉多得,多重增效。目前,平果縣正在籌備建設秸稈生物質飼料廠,而貴港市港南區一家生物飼料廠已于2010年1月建成投産,一條日産100噸青貯飼料生産線正常運行。
三是變廢為寶模式。東園家酒為解決酒廠酒糟出路,嘗試飼養奶水牛,從而又伴生出養殖糞污處理問題、蒸酒鍋爐能耗問題等。企業運用循環經濟理念和技術,配套建設下腳料儲備場、奶水牛規模養殖場、大規模沼氣池,改造鍋爐,開發引進生物肥技術,形成“農産品加工下腳料→養殖奶水牛→建設沼氣池→沼氣産品綜合利用”的大循環利用模式。公司將沼氣用於發電、燒蒸酒鍋爐,沼渣再用於種植業作高效有機肥,沼液用作農作物葉面肥和水産養殖的餌料,效果好效益高。
四是節糧養豬模式。北流縣中澳養豬場利用豬是雜食性動物這個特性,走出一條利用非糧飼料規模養豬的新路:“農副産品收集加工→微生物發酵→發酵床規模養豬→墊料還田”。2008年至今3年多時間,已飼養出欄商品豬兩萬多頭。其主要特點:1.大量利用農副産品下腳料(如木薯渣、果皮渣、酒糟、豆渣),實現低成本投入;2.利用微生物發酵處理,確保飼料品質;3.採用發酵床養豬技術大幅減少糞污排放,化解規模養豬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五是蔗尾梢養牛羊模式。江州區是崇左市乃至全區甘蔗種植大縣區,年産甘蔗尾梢約90萬噸,成為發展草食動物的重要資源。2004年起,該區積極推進蔗區山羊舍飼圈養,到2010年發展到年出欄商品肉羊3.74萬隻,戶均收入2.55萬元,相當於種植20畝甘蔗的收入。(記者/謝彩文 通訊員/黃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