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二十屆“世界水日”,22日至28日是第二十五屆“中國水周”,今年的主題分別為“水與糧食安全”、“大力加強農田水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農田水利。據統計分析,福建省水利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達33%,為糧食生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2004年以來,福建省糧食已連續8年增産。去年福建省糧食總産量達到672.80萬噸,創歷史新高。
多年來,福建省將改善農田水利設施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手段,圍繞大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全省初級水利化縣建設等,夯實農業基礎,促進農民增産增收。
2009年以來,福建省累計投入資金4.5億元,先後開展了3個大型灌區、14個重點中型灌區、30多個一般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減少了渠道輸水滲漏損失,新增、恢復灌溉面積10.4萬畝,糧食單産畝均可增加47.3公斤。
中央小農水重點縣建設解決了一批農田水利的“最後一公里”問題。2009年以來,羅源、寧化等30個列入重點縣的地區,運用省級以上配套資金,開展水源工程、渠道加固、排澇溝改造等工程建設,改善了田間水利設施,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截至2月底,全省共完成投資10.87億元,受益人口達百萬人,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可增加70元左右。
福建省還率先開展初級水利化縣建設,通過改善灌溉、防洪設施,進行水管體制改革,提高基層水利建設水平及防災減災能力。截至目前,先後有54個縣完成建設任務,各地有效灌溉面積均提高到85%以上。第六批17個初級水利縣建設計劃正在組織實施,今年全省將實現初級水利現代化。
“不過,由於長期歷史欠賬,福建省農田水利建設仍然滯後,還有400萬畝耕地屬於‘望天田’。”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期間,福建省將繼續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力爭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0萬畝,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以上。(記者 吳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