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是客觀事實,認識到“兩難”是一種進步……“兩難”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項選擇,而是統籌兼顧的多項選擇。
——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
連續3年,參加人數近700,足跡遍及全國400個市縣。
從單純由部機關工作人員組成到部省聯合組隊,從多主題到以“破兩難促轉變”、“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制度供給”為單一主題。
自2010年起,每到全國兩會,國土資源部都要開展百人大調研活動。在一週左右時間裏,由部機關、國家土地督察機構、部直屬單位主要負責人率領的31路人馬,日夜奔波在神州大地,宣講中央最新法規政策,對接國土資源部新年新打算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年新需求。在春回大地時刻,調研組在全國各地撒播和集納著來自春天的消息。
“調研是一項踐行高標準、嚴要求、快節奏工作作風的工作,是一項部省兩級幹部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工程,是強黨性、抓班子,帶隊伍破‘兩難’的一次重要實踐,也是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抓手。”調研組成員作如是評價。
緣起:問計基層、學習群眾,轉變作風、鍛鍊隊伍
源頭活水在基層。
人們不難發現,近幾年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與中央一再強調的“深入基層、聯絡群眾”相一致,注重汲取基層實踐經驗,注重梳理、總結、提煉、規範基層實踐成果並上升為制度——這是國土資源部黨組尤為重視的一項工作。
“當前,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的任務十分艱巨,倒逼著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與創新提速,各地需要與國土資源系統切實加強溝通、共同破解難題,機關幹部也需要深入了解實情、加強服務和監管。”2010年調研活動方案中的這段話,概括了百人大調研的初衷。
徐紹史部長曾多次表示:“要特別關注國土資源管理政策是否符合基層實際,需要作哪些改進完善,努力克服國家機關制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機關化、城市化的現象。” 這一論述,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調研活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國土資源部深入地方調研,沒有空架子,都是實打實,設身處地幫基層解決問題。”某省人民政府一位副省長肯定了調研工作。
聽實話、察實情、出實招,這是對調研的概括。各地需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做什麼、改什麼,國土資源管理還能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什麼、改什麼——這是調研組常講的一句話。不同時間、不同形勢、不同需求,需要更加靈活、切實的對策,也需要及時、主動的溝通與回應。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啟下的一年,不同年份反映到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在各地呈現不同景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兩會對每年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國土資源部黨組務虛會、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部機關年初重點工作彙報會等對新一年工作部署的落實效果有待檢驗。同時,國家層面部署綜合實驗區、部層面部署改革試點、地方層面自主實驗情況等,都亟待掌握進展情況並及時予以規範,因此,充分的調研準備不可或缺。
主題一年比一年明確、突出,座談調研、實地調研、問卷調研等形式與內容越來越豐富,這是調研組的普遍感受。2011年調研主題是“破兩難促轉變”,目的是針對“十二五”開局之年可能出現發展願望強烈、勢頭強勁而導致諸多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而設定;2012年將主題定為“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制度供給”,對四級黨委、政府換屆完成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探索、新經驗”以及國土資源改革創新的迫切需求給予了積極回應。
為了使調研更具針對性,每年春節一過,國土資源部調控司就著手準備、收集各層面材料,除了部機關的,還包括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概況以及年度國土資源管理情況。調研地點的選擇也頗費心思。在3年時間裏,每年都重點選擇國家、部批准的改革試驗地區和各地自主安排改革探索地區,並兼顧部基層聯絡點、扶貧點。今年,隨著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新階段,調研組將烏蒙山區、羅霄山區以及贛南地區等連片特困地區作為調研重點,為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重點對工業園區、物流園區、高科技園區等“三區”土地開發利用進行了特別關注。
記者注意到,每次調研前後,國土資源部部長辦公會都要專門討論多次,各位部領導親自審改調研報告,體現了部黨組的高度重視。2010年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和改進重大問題調研工作的意見》中,專門就調研工作的組織領導、實施方式、成果轉化等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意味著,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組織調研活動的做法,在國土資源部將日益常態化、制度化。
收穫:“誰家的孩子誰來抱”,調研成果貴在消化、轉化、深化、顯化
“這塊基本農田保護牌上,光寫你們縣自己的違法舉報電話不夠,也要標上12336。而且這麼大面積農田,裝上視頻監控攝像頭,也不太貴,能節省很大人力、物力。”這是今年河北調研組在調研現場提出的建議。
類似這種隨時隨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情況,在調研中很常見。當然,“調研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服務決策、推動工作,尤其要注重從基層發現鮮活經驗,強化調研成果的及時消化、轉化、深化、顯化。”這是國土資源部黨組提出的更高要求。
調研的直接成果是形成了31份有情況、有分析、有判斷、有建議的調研報告。很多調研報告一改以往“八股”固有模式,內容、形式都讓人耳目一新。調研報告不僅全面反映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土資源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梳理創新的典型的經驗做法,而且,每年還會形成國土資源形勢分析報告,供部黨組參閱。更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調研後還形成一份國務院專報,引起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並作出重要批示。
調研目的是“問計地方、學習群眾”。3年來,調研組總結、發掘了一批鮮活、有創造力的國土資源管理經驗,對於完善耕地保護機制、節約集約用地機制、執法監察共同責任機制、和諧徵地機制等,有很好的啟發意義。如,江蘇省金壇市直溪鎮的“農民耕地保護協會”,浙江省諸暨市的“楓橋經驗”,四川省成都市、廣東省佛山市的“耕地保護專項資金”,安徽省加大縣(區)的“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江西省政府批准成立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並安排專項資金建設應急指揮平臺,重慶、甘肅、廣西等地將地質災害防治與農村土地整治、房地産開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試點相結合等,這些積極探索經調研總結而為全國所熟知。
一些保護耕地、節約集約利用資源、遏制違法違規行為等工作中的焦點、難點問題也在調研中凸顯出來,尤其是其中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因調研而更加清晰。比如,2011年調研後發現,當時最為社會所關注,正是當年全國新增建設用地供需缺口達2/3,有的省份缺口在50%以上。資源形勢之嚴峻,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即暴露出來,令人憂心。
瞄準當下的熱點、焦點和難點確定調研內容,保證了鮮明的年度特色,進一步推動了調研乃至政策制訂、科學決策的針對性、主動性和預見性。2011年,國務院出臺了清理規範增減挂鉤試點的47號文件,為了掌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實際情況,31個調研組特意深入試點地區走訪,共對816戶農民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這次大規模調研所提供的紮實、可信數據材料,為做好增減挂鉤工作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比如,圍繞今年“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制度供給”主題,除了調研雙保工程、節約集約、地質找礦、違法違規等必有內容,調研重點關注土地差別化政策、低丘緩坡開發利用、工礦廢棄地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整裝勘查、建設和諧礦區、煤炭礦業權審批、執法共同責任機制等輿論關注的問題。
“誰家的孩子誰抱”,屬於哪個司局單位負責的問題由哪個司局研究解決,這是國土資源部黨組的明確要求。“對於需要研究的重大問題,要直接提出課題進行專項研究;對於有一些探索但又還不是十分明確該怎麼做的,要開展試點或在現有試點中深化;對於條件成熟、直接可以做的,要立即提出具體而明確的措施辦法,或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政策文件。”這是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在調研座談交流時提出的要求。
無論在北國邊陲,還是南方沿海,即便是西藏、青海等邊遠地區,調研組風塵僕僕,冒大雪、頂嚴寒甚至強忍高原反應的不適,深入基層、衝到一線,與基層工作人員、地質隊員、村民促膝交談。這些,對所有調研組成員都是一次改進工作作風難得的鍛鍊和經歷。近兩年調研組奮鬥與付出的回報,就是關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的清理工作、相關省份開展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以及學習浙江地質七隊等許多可圈可點的收穫。這些,無不是來自調研成果的轉化、深化。
啟示:疏堵結合,重在改變傳統粗放的管理模式、用地方式
調研不僅要關注眼下,更應著眼長遠。回顧3年調研,給我們的最突出感受是:相關各方對“兩難”問題逐漸達成共識。
“‘兩難’是客觀事實,認識到‘兩難’是一種進步,單純地追求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會有‘兩難’,單純強調保護資源也不會有‘兩難’,從單純追求粗放增長方式、單純強調保護資源走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會出現‘兩難’。‘兩難’不是非此即彼的單向選擇,而是統籌兼顧的多項選擇。”徐紹史部長關於“兩難”的這一論述,應該視為調研活動的重要成果和寶貴啟示。
通過部、省、市、縣、鎮、村等多層面的充分溝通,對“保障發展、保護資源”這一“兩難”命題的辯證認識,是國土資源管理思想上的重要進步。“兩難”的提出,有助於中央了解地方需求,也有助於地方了解中央要求,進一步消解了各方以往在重大問題上存在的分歧與爭議——在這點上,3年調研,功莫大焉。
不可否認,調研活動存在“三多三少”問題:老問題比較多,新情況相對較少;提出的原則性建議多,操作性建議相對較少;反應地方需求的呼聲多,檢驗政策實際效果的少。種種跡象,一方面説明調研活動仍有待改進,同時也反映出當下國土資源管理的複雜性、艱巨性。
“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制度供給”迫在眉睫。在2012年調研中,調研組重點對華東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成渝改革試驗區、中原城市群、關中一天水經濟區的土地管理制度創新、土地差別化政策創新給予了重點關注。
“既不能單一地放大增量用地供應,更不能對地方遇到的困難視而不見,應疏堵結合,加快建設用地有效供給。”調研組在調研報告中寫道。
令人深思的是,2010年調研期間提出的5方面問題至今仍有普遍性:在穩增長、調結構、促發展方式轉變背景下,如何加強土地供應和管理;在提高資源保障和地質服務能力背景下,如何加強礦産資源整合和找礦工作;在推進城鎮化背景下,如何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整治;在違規違法形勢依然嚴峻背景下,如何加強執法監察;在環境複雜、誘惑力大背景下,如何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
這些難題,在東部“轉”、西部“趕”、中部“既轉又趕”的發展格局中,日益突出。很多問題,表現在土地上大體是“規劃空間,計劃指標,佔補平衡”,表現在礦産上是“基礎性投入、礦業權配置、整裝勘查推進”,表現在要求上是“實施差別化管理”。
“探索創新的風險加大,特別是在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整治探索創新風險進一步加大,而且利益協調難度加大,亟須引導、規範。”一位調研組成員對記者説。因此,改革國土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從管理角度入手,扭轉粗放的管理方式、用地方式才是長遠的根本。
“破兩難、促轉變”主題,“深化改革、加快制度供給”主題,都將是長期的,也將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