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在世情、國情、黨情、省情不斷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如何切實克服官僚主義、有效化解脫離群眾的危險、始終與人民“坐在一條板凳上”,如何創造性地做好群眾工作、有效為民辦實事、不斷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對這一問題,省委高度重視。青海省十一次黨代會及歷次全委會上,省委書記強衛都有深刻的闡述和經典的論述。就此省委做出專門的部署和要求。5年來,全省黨員幹部積極深入基層為民辦實事,作風有了大的轉變,有力推動了新青海建設和“四個發展”。
青海省工青婦組織今年開展的“下基層、接地氣、辦實事”活動正是省委部署“創造性地做好群眾工作”的一次生動實踐。
1月4日,這項活動正式啟動。廣大機關幹部紛紛離開辦公桌、走出機關大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入廠礦、街道、學校、社區、農村、牧區,撲下身子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飲同行同板凳,聊發展、侃生計、嘮家常,切身感受群眾冷暖,積極反應群眾訴求,切實解決群眾問題,在短時間內産生了較大社會影響。
對此次活動,青海省群團組織非常重視,為了防止出現“一陣風”等形式主義現象,工會系統要求下鄉人員堅持“四項原則”,即統一要求、分批輪換、全員參加、兩不誤兩促進;做到“八個堅持”,即堅持到生産一線參加勞動、與一線職工座談和個別訪談、輕車簡從、在職工食堂就餐、到職工家庭慰問、寫好工作日誌和民情日記、為企業和職工解決問題、與職工長期聯絡制度。可以看出,“四項原則”是活動要求,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八個堅持”是工作方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這充分彰顯了群團組織“接地氣”活動從一開始就作風紮實、措施到位。相信這也應該成為更多幹部“親民愛民接地氣”的“四項原則”,成為更多部門去行政化、去機關化的“八個堅持”。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基層有呼聲、一線有建議,我們不能坐等觀望或慨嘆唏噓,這為“宗旨”所不許;這為“責任”所不許。在“下基層、接地氣、辦實事”活動中,團省委創造性地開展了“我做基層團支書”活動,大家通過駐點幹部與當地青年交朋友,對貧困青年家庭、零就業家庭、青年就業創業情況進行摸底統計,著實為幫助困難青年群體、活躍基層團組織出了實力。這一務實做法告訴我們,工作靈感或許來自謀劃,但要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只能在基層,在幹部“接地氣”的過程中。
春風化雨千山翠,真情撫民處處春。活動中,各級領導率先垂范,廣大幹部積極響應,省委常委、省總工會主席蘇寧深入到西鋼集團公司等企業,拜一線職工為師,與職工跟班勞動、結交朋友,親身體驗一線煉鋼工人的作業環境、勞動強度和生活條件,真心實意為職工和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省婦聯以“訪民情、匯民智、釋民惑、解民憂、惠民生”為主題,以“關心群眾生活、解決群眾困難、提高群眾幸福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傾聽基層群眾對婦女兒童工作的意見、建議,著重圍繞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的落實、兒童早期發展項目的實施、巾幗(特色)示範村建設、留守流動婦女兒童維權等今年全省婦聯重點工作開展調研,這種做法表明,親民愛民需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事無巨細、事必躬親;“接地氣”絕不能怕麻煩、不能“喘口氣”,因為群眾利益無小事。
群團幹部有兩段“民情日記”,令人動容:
“一會兒,我們又去鑄造的第一道工序——給鋁液打渣,就是鋁液倒入模具後,浮在上面的鋁渣需要人工用鏟子、鈀子將廢渣輕輕打去,以保持鋁錠的光亮度。這裡工藝比較簡單,但溫度特高,達700℃,儘管有一定的距離,但幹了不到10分鐘,已是滿頭大汗,高溫難忍。據了解,此崗位工人每30分鐘一換,否則就不能忍受了……”
“當楊愛華把1000元慰問金送到牛秋燕手裏時,牛秋燕的手有些顫抖,眼睛裏浸滿了淚水。當我們坐上車離開牛秋燕家時,我特意轉過身,從車窗向後望去,只見牛秋燕一直佇立在她家門口……”
無需多言,顯然,這兩段親民愛民的“截圖”無聲勝有聲,真實定格了“同勞動”、“送溫暖”。它打動並告訴我們,只有到基層去“親民”;到一線去“愛民”;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接地氣”,才能獲得群眾的認可,推動工作進步,也才能提高自己。
為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橋梁紐帶作用,“親民愛民接地氣”有必要制度化、常態化。此次省總工會把此項活動一安排就是4年,足見其“眼睛向下”的決心之大。“到企業調研必參加勞動、必訪(困難)職工、必寫民情日記、到州縣調研必訪困難職工幫扶中心”,這一初步探索的長效制度,亦堪為“他山之石”。如果更多部門、單位能見賢思齊,相信若干年後,親民愛民的“活動”色彩、“安排”色彩、“動員”色彩會淡出我們的視野,因為到那時,習慣成自然,幹部已經離不開泥土、機油的芳香,群眾離不開幹部的智慧、激情。
如果説親民是一種情懷,那麼愛民就是一種境界;如果説“接地氣”是一種本色,那麼常態化就是一種恪守。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只為同心同德、同舟共濟,相信只要廣大黨員幹部常“接地氣”、善“接地氣”,切實把黨性體現在工作細節上,我們就一定能在基層、在群眾中間提升水平、完善作為、收穫成績。(郝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