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全國春播玉米保護性耕作現場會”在河北省召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03日 19時33分   來源:農業部網站

    春回塞外,大地一片生機勃勃。4月27日,“全國春播玉米保護性耕作現場會”在河北省灤平縣召開,宣傳、培訓、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展示保護性耕作新裝備。此次現場會是農業部農機推廣總站貫徹落實“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與推廣行動”的一項重要舉措。

    現場會舉辦地灤平縣,地處河北省北部,即是京津的水源供應地,又是阻擋來自北部風沙入侵京津的關口。這裡十年九春旱,但自實施保護性耕作以來,生態效益顯著,經濟效益逐步顯現。通過近10年間秋季測産分析,與傳統種植相比,保護性耕作通過複式作業降低成本,一般每畝可節省作業費用45元,增産25公斤左右,畝節本增效120元左右。並具有明顯的保水、保土、增加土地肥力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效果。特別是保護性耕作對於沙塵暴的抑製作用,給參加現場會的人員留下深刻體會:當天風力達到5-6級,但在會議現場並沒有感到明顯的揚塵。

    我國十分重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農業部將其列為重點推廣的12項農業機械化技術之一。近幾年,特別是自2002年國家保護性耕作示範項目啟動以來,各地認真組織、大力推進、精心實施,加強技術研究、指導和交流,保護性耕作技術日益成熟,實施面積連年增長,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總體上看,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項目在北方旱作地區的實施,已經形成了比較科學的區域技術模式,開發出一批先進適用的專用機具,積累了豐富的推廣經驗。但是相對於全國9億畝適宜保護性耕作的耕地面積,目前我國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仍然較小,發展仍不平衡,制約因素還很多。部分地區對保護性耕作認識不足,害怕短期內影響糧食的産量,工作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基層推廣技術力量薄弱,技術創新和支撐體系不夠完善,技術指導增産效果還不十分明顯,影響農民的積極性;投入和機具數量不足,機具結構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改善。

    讓農民接受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關鍵是讓他們看到增産增收的實效。農業部農機推廣總站劉憲站長指出,必須在推廣工作中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強化農機農藝融合,提高田間管理水平,確保技術到位率,確保農民在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頭兩年不出現明顯減産的情況。要大力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購買保護性耕作機具,鼓勵他們參與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工作,形成社會化服務、市場化運作、合作化經營、規模化推進的良性循環機制。

    農業部農機推廣總站劉憲站長、李安寧副站長,河北省農業廳副廳長李永山,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科教處、有關省市農機局、相關企業和當地農民參加了現場會。參會人員在現場認真觀摩,在會後深入交流,紛紛表示要把學到的好經驗、好做法帶回去,結合當地春耕,尤其是春玉米生産實際,紮實深入地做好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工作。

 
 
 相關鏈結
· 全國生豬出場價與主要批發市場玉米價格(4月18日)
· 農業部啟動東北地區玉米“雙增二百”科技行動
· 農業部啟動實施東北地區玉米"雙增二百"科技行動
· 全國生豬出場價與主要批發市場玉米價格(4月11日)
· 山西省氣候中心對玉米春播提出建議
· 全國生豬出場價與主要批發市場玉米價格(3月28日)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