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服務民生力保平安——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22日 08時49分   來源:氣象局網站

服務民生 力保平安 科學發展
——我國近十年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綜述

    我國平均年雲水資源(含水汽)約為22萬億噸、為年平均降水量的近4倍,氣象災害致損約佔自然災害致損70%以上,而乾旱、冰雹等氣象災害致損又佔總氣象災害致損50%以上——在我國,發展人工影響天氣事業,是一項沒有先例可循的全新事業。

    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召集人、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日前表示,2002年《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實施後,特別是2004年第二次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會議以來,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防災減災抗災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效益和貢獻、在人民群眾中的口碑和形象,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這絕非偶然。

    在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協調會議領導的協調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精心組織下,在有關部門和軍隊的通力協作下,在廣大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發展之路。

    人工影響天氣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高度評價,人民群眾普遍歡迎的民心工程。

    服務民生 潤澤民心

    龜裂的大地、乾涸的河流、缺水的村民……時間回到2010年春天,在西南地區那場夏秋連旱疊加冬春連旱中,雲南、貴州、四川、廣西、重慶等地旱情之嚴重,讓全國上下揪心不已。胡錦濤、溫家寶、李克強、回良玉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作出指示,要求氣象部門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財政部專門安排人工影響天氣補助資金2250萬元。中國氣象局及時部署,西南五省(市)氣象部門統一調配飛機,加強人工增雨跨省聯動作業,成都空軍也主動加強本空域內的人工增雨作業軍地協作。在大規模人工增雨作業與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及時降下的“救命水”,為緩解旱情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抗禦乾旱到防禦冰雹,再到森林草原防火撲火,2002年以來,全國各地共組織人工影響天氣作業55.88萬次,發射火箭彈90.51萬枚、炮彈885.3萬發,飛機作業7303架次,累計飛行作業18592小時,累計增加降雨4897億噸,約相當於12個三峽工程的蓄水量。隨著一次次“耕雲播雨”的成功,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緊緊服務民生,如汩汩甘泉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布雲行雨”“風調雨順”的願望,如今已部分得以實現。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事業也正是在這一願望的一次次達成中不斷壯大起來。其中顛撲不破的是,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始終以人為本,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放在首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也因此逐漸深入民心,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高度評價,人民群眾普遍歡迎的民心工程。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氣象事業發展,關心和支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胡錦濤、溫家寶、回良玉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到甘肅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視察指導工作;國務院先後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推動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展的法規政策。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也被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譽為“防災減災的大事、為民解憂的好事、造福子孫的善事”。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完善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組織機構,在一些省級行政區,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已經被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真是辦了件實實在在的好事!”日前,河北省首家數字化火箭防雹增雨基地落戶産桃大縣深州穆村時,當地老百姓發出這樣的感慨。

    從將信將疑到完全信任,從不解到理解,在一個個作業成功案例和一系列切實成效的背後,是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群眾心目中地位的顯著提升。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北格鎮北格村,擔任過十幾年人工增雨防雹作業站站長的陳才激動地告訴記者,村民們不僅僅關心人工影響天氣,甚至主動“融入”其中。大多數村民一看到變天或者聽到雷聲,就會習慣性地詢問作業站是否開展了人工增雨或防雹作業,甚至會催促作業人員開展作業。這是因為“農民切身感受到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農業增産方面發揮的效益”。

    不僅在河北、山西,在全國其他許多地方,每遇乾旱,當地人一旦看到增雨車出動,心就會立即“踏實”下來。民間甚至流行著“燒香磕頭拜龍王,不如花錢買炮找氣象”的順口溜。

    人工影響天氣是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重大社會活動運行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工程。

    力保平安 儲蓄未來

    “雹子一打,10塊錢的蘋果就只能賣1塊錢,一年就白辛苦了。”在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新茂臺村,果農張德仁看著自家30畝的蘋果樹,喜笑顏開地説:“我去年靠這些寶貝,毛收入30萬元,純收入也在20萬元以上,氣象部門防雹、增雨出大力了!”

    與張德仁一樣,被人工影響天氣保護傘呵護著的,還有無數的煙農、菜農……他們因此挽回的損失數額巨大。據估算,十年間,全國共減少雹災損失660億元,年均減損效益較上個10年增加50%。僅2011年,雲南、陜西和新疆防雹減損直接經濟效益就分別達16.8億元、15.8億元和10.1億元。

    此外,各地圍繞糧食穩定增産需要,在關鍵農時、乾旱農區加大人工增雨作業力度,有效增補農業亟需水源、減輕農業旱災損失,為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八連增”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在2006年4月雲南麗江、2006年5月黑龍江和內蒙古、2009年4月黑龍江沾河等多起森林大火的撲救過程中,數百次“及時雨”的降下,發揮了關鍵作用。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所指出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抗旱減災、水資源開發、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草原防火及重大活動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應很好地總結經驗,加強指導,強化能力,完善機制,提高水平。”人工影響天氣已經成為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重大社會活動運行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工程。每每作業成功的捷報傳來,許多人都不禁讚其為“奇跡”。

    當我們展開記憶的畫卷,更覺“奇跡”經久不衰、收穫歷久彌新。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夜,氣象部門在21個作業點持續發射1100余枚火箭彈,人工消雨作業效果顯著,確保鳥巢滴雨未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有組織、有計劃成功實施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也是奧運史上開幕式階段首次人工消雨作業,不僅具有很強的里程碑意義,更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首都慶典活動、廣州亞運會和山東全運會等重大活動人工影響天氣保障作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起到了示範作用。

    順應自然,並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物理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從而做到防災減災抗災、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這還不是人工影響天氣的全部目標。

    更為重要的是,基於對自然規律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人們尋找到一條趨利避害、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方式,並通過人工增雨蓄水等方式,在致力於保護環境、修復生態的同時,儲蓄未來發展的動力。

    單拿國務院批准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重點工程之一的青海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來説,實施5年就增加降水258億立方米,湖泊水位不同程度上升,部分草山草灘恢復較好,水源涵養功能有所恢復,美麗的黃河源頭“千湖景觀”再度顯現。

    在城市運行、環境治理、突發事件應對等方面,各地也開展了有益實踐。在江蘇,人工增雨作業成為太湖藍藻綜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四川、重慶、福建,人工增雨作業用於改善空氣質量、應對突發污染事件;而上海、浙江等地則開展了夏季人工增雨城市降溫作業;北京、天津等地積極開展了人工消霧作業試驗……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廣泛應用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迸發出勃勃生機。

    人工影響天氣是攜手聯動、科技進步、科學發展的創新工程。

    大膽探索 華麗轉身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但這片雲彩卻讓人難以省心。雲的流動性決定了人工影響天氣需要加強區域合作。

    2009年,我國首次區域性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協調會——豫魯皖蘇人工影響天氣重點作業區協作會議的召開,拉開了區域性人工影響天氣重點作業區指揮中心的探索序幕。隨後,豫魯皖蘇四省以及空軍、民航等部門人工影響天氣協助組成立。僅2011年,聯合作業區就組織飛機人工增雨作業70架次,其中跨區作業14架次,增雨效益顯著,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區域合作的甜頭遠不止這些。氣象部門通過國家糧食保障工程建設項目——東北人工影響天氣工程項目,積極推進國家級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示範基地和飛機作業基地等的建設,大力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科技能力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而隨後,華北、西北、南方、西南、華中地區也將相繼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示範基地。

    如果説,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是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牽引力,那麼,作為一項科技含量高、專業技術強的基礎性、公益性工作,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大力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科技水平、作業效率和效益,則是其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目前,全國利用天氣雷達指揮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覆蓋率接近90%,較十年前提高了一倍;高效火箭作業工具的應用穩步提高,較十年前增加了一倍;新型作業催化劑的廣泛應用,使作業效率較十年前提高了十倍;而在探測裝備、預報模型、催化劑及催化技術等方面取得的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則使作業效益較十年前提高了10%以上。

    縱觀全國各地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發展歷程,“轉變”,無疑是其大膽探索過程中無法忽略的一個關鍵詞——

    從傳統的以防災減災為主的服務向防災減災、空中水資源開發、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等多領域並舉的服務轉變,山東省在濟南南部山區實施的火箭“增雨保泉”工程,為保障泉水8年連續噴涌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從規模發展向注重科技支撐、強化業務指導轉變,由湖北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自主開發、被評為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優秀業務系統的湖北省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系統,自2007年運行至今,有效指揮全省人工影響天氣作業3000多次,大大提高了作業的科技水平和作業效率;

    從地面、高空分散作業向立體化、規模化、跨區域作業轉變,貴州省氣象部門創新部門聯動、上下聯防機制,初步形成“統一指揮、統一協調、聯動作業”的新局面;

    ……

    致力於打造一個攜手聯動、科技進步、科學發展的創新工程,舉全社會之力,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必將實現華麗轉身。(中國氣象報記者 談媛)

 
 
 相關鏈結
· 中央財政首設專項資金補助地方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 中央財政人工影響天氣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 兩部門加強中央財政人工影響天氣補助資金管理
· 中央財政下達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補助資金3300萬元
· 氣象局:西南區域將建成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示範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