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省高校積極以領導方式轉變促科研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打破阻礙科技生産力發展的舊體制、舊機制,創新科技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特別是高校科技創新力量同科研機構、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極大地促進了河南省高校科研的迅速發展,有力地服務了中原經濟區建設。
6月21日,在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的實驗室裏,閆捷博士正在專心做實驗。
閆捷是河南煤業化工集團的研究人員,10個月來他吃住在鄭大搞研究,是基於雙方的深度合作關係:河南煤業化工集團—鄭州大學研發中心就設在鄭大。目前,雙方組建的研發團隊正在為企業的12項技術進行科技攻關。這只是河南省高校創新科研機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單項合作到多種探索
5月2日,鄭州大學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牽手合作;
5月21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與河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5月24日,中原工學院和鄭州高新區管委會正式建立起科技合作關係;
6月11日,河南大學和河南省科學院開啟合作之旅……
高校蘊含巨大的科技創新潛力,河南省高校不斷實踐産學研合作,從單一項目的合作到各種方式的探索,促進了高校科研與地方經濟的深度結合。從2004年至今,河南省有8所高校實行了省部(局)共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由3個增加到8個,高釩鋁土開發利用、煤礦災害防治、小麥與玉米深加工等研究取得突破,對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多所高校開展了國際合作。南陽理工學院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共建GE智慧平臺自動化系統實驗室,把優質資源配置在一起,開展全方位的技術合作和人才培養。
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資源將聯合産業集聚區共同建設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服務産業集聚區發展。
從閉門科研到主動融入
前不久,12人在可移動硬體救生艙中連續生活110小時的綜合防護試驗取得成功,這種保障礦山安全的技術是河南理工大學與山西煤礦機械製造有限責任公司校企合作的成果。
“過去閉門搞科研,現在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建設,是高校科技創新力量服務社會的必然選擇。”一位大學校長説。
河南農業大學有著服務“三農”的悠久歷史,學校主持承擔“十五”、“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創造了小麥15畝連片平均畝産717.2公斤和夏玉米平均畝産1006.85公斤的超高産紀錄,為河南糧食總産連續突破1000億斤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該校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廣的新品種增産小麥40多億公斤,創社會經濟效益20多億元,為育種單位和種子繁育基地實現直接經濟效益2億多元。
只有很少人知道,在我國多個機場調度、飛機飛行中的天氣報告和天氣預報信息,是河南大學承擔研製的“民航氣象信息綜合處理系統”科研成果,其産生的經濟效益超過21億元。
省教育廳科技處處長孔繁士介紹,“十一五”以來,全省高校共承擔橫向課題1.2萬項,通過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技術服務等方式與國內外企業簽訂轉化項目4795項,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得到應用和推廣轉化。
從單打獨鬥到協同創新
新鄉電池研究院正在全面建設之中。該研究院依託河南師範大學動力電源及關鍵材料工程中心,以大學+政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知名企業+仲介服務機構為支撐,以做大做強新鄉的電池産業,成為全省協同創新的典範。
“‘集團軍’式的協同攻關遠比單打獨鬥、個體自發結合的合作模式作用更強。”河南師範大學相關負責人這樣評價協同創新。
目前,河南省各高校都在積極培育各類協同創新體。
鄭州大學圍繞河南“十二五”優先發展領域,擬建十幾個協同創新中心,僅塑料加工成型裝備及新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就聯合了四川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河南煤化集團等十多家高校、研究機構和大型企業參與,共同解決行業內的重大需求和科研問題。
河南理工大學依據區域文化資源,與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省體育局等政府部門和企業共同組建太極拳文化協同創新中心,重點開展太極拳發掘、保護、發展、傳播和應用研究。
專家指出,服務社會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通過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河南省高校必將在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