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黃奇帆就關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若干意見等作説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24日 09時11分   來源: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

    重慶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大會于2012年8月20日召開。會上,黃奇帆市長就《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若干意見》及七大産業振興規劃作了説明。

    直轄以來,特別是2004年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以來,重慶工業發展提速,7年時間總量翻了兩番多,達到1.4萬億元;近兩年增速連續達到全國第一。工業在重慶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三大重要作用:第一,成為重慶經濟第一驅動力。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去年47%,今年上半年達到49.4%;對GDP的貢獻率去年48%,今年上半年達到56%。第二,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去年實現稅收佔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47%。第三,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工業産品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工業從業人數佔到城鎮就業總數的1/3。總體上看,重慶工業已經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進入到一個持續較快發展的新階段。但必須清醒看到,我市工業規模還不大,實力還不強,後勁還不足,工業化水平還不高。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宏觀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歐美發達國家“再工業化”進程加快,高端製造業不斷回流;新興經濟體利用資源要素成本優勢,不斷吸引傳統製造業轉移;國內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工業經濟下行趨勢明顯。這些情況,都會對我市工業發展形成嚴峻挑戰。為了貫徹落實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的把發展工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經德江書記提議,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研、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形成了《關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配套出臺了“6+1”支柱産業三年振興規劃。

    一、關於總體要求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産業結構的主戰場。今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體學習會上,錦濤總書記就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發表了重要講話。市委、市政府《意見》就是從指導思想到階段目標、從發展路徑到保障措施,全面進行貫徹落實。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把發展工業作為重慶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意見》提出“四個著力”,即著力推動集群發展、著力加快轉型升級、著力推動技術進步、著力擴大對外開放,努力構建符合重慶實際的現代工業體系。這也是對黨代會要求的具體細化。對“十二五”期間重慶工業發展,《意見》提出了“四上”的目標並進行了量化。

    一是上規模。“十二五”期間工業投資要累計達到1.5萬億元,到2015年工業總産值突破3萬億元。這3萬億元産值,大體會形成電子工業、汽車及裝備工業、傳統優勢工業三大萬億板塊。分解到支柱産業,電子信息産業1萬億元,汽車産業5000億元,裝備製造産業5000億元,綜合化工産業2000億元,材料産業2500億元,能源産業2000億元,消費品工業3500億元。從增長的趨勢看,全市工業總産值2005年3500億元,去年1.4萬億元,年均增長25.8%。未來幾年,受外部環境影響,增速會有些回落,但這幾年新增産能的釋放,將使增速不會過低。保持20%左右,到2015年就能突破3萬億元。從投入産出看,“十二五”工業投入1.5萬億元,將形成近2萬億元的新增産值,總量達到3萬億元,是完全可能的。屆時,重慶工業增加值將佔到GDP的“半壁江山”,這就是“上規模”的內涵。

    二是上水平。高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全國是10.7%,重慶是15%。我們的目標是再翻一番,2015年達到30%。企業研發經費佔銷售收入的比重,去年全國是0.71%,重慶0.83%,我們的目標是提高到1.2%。同時,工業裝備整體水平要大幅提高,力爭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明顯縮小。

    三是上質量。到2015年,一等及以上産品比重,由2010年的92.8%提高到95%以上。質量損失率,2010年全國是0.25%,重慶是0.35%,我們的目標是2015年降到0.2%以內。品牌産品産值佔工業産值的比重,由去年的70%提高到80%。

    四是上效益。規模企業全員勞動生産率,達到30萬元/人·年,相當於2005年的6倍。凈資産回報率10%,在2005年的基礎上上升4個百分點,比2011年高2個百分點。總資産貢獻率20%,比2010年提高6.3個百分點。

    《意見》還提出,到2020年,全面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産業體系,建成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完成國發〔2009〕3號文件賦予重慶工業的目標任務。

    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牢牢把握主題主線,遵循工業化的客觀規律。為此,《意見》提出了六條基本原則,即堅持集群發展、堅持環境配套、堅持開放引領、堅持創新驅動、堅持統籌兼顧、堅持綠色發展。這“六個堅持”,既是中央的明確要求,又有重慶自己的特色,也是重慶這些年工業發展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煉。

    二、關於工業的集群發展

    産業集群是指一批相互關聯或影響的企業,在地理空間和運行空間上進行的匯聚和集合,並形成相當規模的群落。它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創造競爭優勢而形成的一種産業空間組織形態。

    産業集群最基本的形態有三種:一是橫向集群,以生産同類同質産品的中小企業“扎堆”為主,比如傳統的紡織、家電等消費品産業。二是縱向集群,通過上、中、下游企業或産業之間的鏈式合作形成集群,如石化産業,上遊的産品是下游的原料。三是整合集群,最典型的是整機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體化,比如電子信息産業,由“品牌商+代工企業+零部件”及配套企業組成集群,並延伸到研發、結算等環節,既有橫向産業鏈的競合,又有縱向價值鏈的拓展。

    産業集群發展優勢突出。一是優化資源配置。無論是整機加零部件的垂直整合還是上、中、下游産業鏈分工,企業可以互為供應商,就近購入原料或零部件,有利於産業鏈各環節做深做透。比如化工、筆電、汽車等産業,如果沒有集群,無論是原材料的購進,還是産品廢料的處理,都要單獨成項,資源無法優化配置。二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過去幾十年,內陸加工貿易幾乎為零,最大的制約就是進出項物流問題沒有解決好。通過集群化發展,把零部件廠商匯集圍繞在品牌商和代工廠周圍,就大大節約了進項物流成本。必要的遠距離進項物流和出項物流,也因為集群規模巨大,大大攤低了單位産品的物流成本。三是推動生産、生活服務業協同發展。有點規模的産業集群,為與之相關聯的物流、研發、會展、金融、貿易等生産性服務業提供了市場和服務對象,能夠帶動其加快發展。同時,圍繞産業工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性服務業也因規模化效應而得到發展。為核心産業提供的社會服務配套,還能夠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融合發展。四是具有招商引資的聯動優勢。有了中游招下游,有了下游招中游,有了龍頭招配套,可以形成招商的撬動杠桿。集群式招商,很容易形成産業鏈全流程或關聯項目“一鍋端”的招商效應。五是增強核心競爭力。集群內部的智慧碰撞、相互依賴、利益捆綁、同業競合,有助於催生創新火花,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不僅如此,它還有利於企業長期紮根。經濟形勢一旦發生變化,産業要轉移,企業要搬家,集群形成的捆綁式發展,就不容易受到衝擊。

    抓産業集群,是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意見》立足重慶現有基礎,著眼發展趨勢,提出了做強做大“6+1”支柱體系。在這個體系下,重點打造筆電、軟體及信息服務、通信設備及物聯網、乘用車、摩托車、農副産品加工、醫藥及醫療器械七大千億級産業集群。同時,還列出了30多個百億級産業集群,涵蓋了整個“6+1”支柱産業體系。

    三、關於工業的內涵式發展

    經驗表明,發展的階段不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和內涵有所不同。人均GDP在1000—4000美元階段,産業發展主要靠基建投入和産能擴大的外延式增長。超過4000美元,則主要靠技術改造和創新驅動。目前,我市工業投資一年3000多億元,基建擴能與技術改造、研發創新的比例大致在7:2.2:0.8。如果我們的工業規模達到3萬億元乃至5萬億元,産能飽和就是遲早的事。事實上,目前國內鋼鐵、水泥等産能已經全行業過剩。再過三五年,汽車産業也會面臨這樣的危險。因此,對存量的技術改造以及技術開發就顯得越來越重要。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工業體系,應該最終形成“3個1/3”的投資格局,即1/3用於基建擴能,1/3用於技術改造,1/3用於研發創新。因此,《意見》提出,要提高“三個能力”,走內涵發展的路子:

    一是提升製造基礎能力。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計劃,努力在製造基礎工藝研發、基礎材料應用以及基礎零部件(元器件)製造質量上取得新突破,進一步提高工業數字化、智慧化、網絡化水平。力爭到2015年,技改和研發投入佔到工業投資的60%。

    二是提高新産品開發能力。要引導企業按照市場供求和産品生命週期,建立新産品開發與市場營銷體系。建立一批以企業為主體的戰略性新産品成果中試基地、技術成果轉化平臺。推進産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圍繞提升支柱産業、先導産業核心競爭力,合力開展技術攻關,突破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力爭到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産品産值率由2011年的31%提高到35%。

    三是提升品牌創建能力。要支持企業面向全球制定實施品牌戰略,通過收購國外品牌、自創品牌海外註冊等方式,創建有國際和行業影響力的品牌。同時,建設工業質量檢測體系,推動質量控制由過去單一的製造環節,向設計、製造並舉轉變。力爭到2015年,重點骨幹工業企業對標達標率達到100%,産品不合格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四、關於工業投融資體系

    工業大發展,要靠全方位、多渠道、低成本的投融資體系作支撐。否則,工業發展就會“失血”,製造業資本就可能枯萎或者加速流向虛擬經濟,並製造房地産泡沫和金融的虛假繁榮。構建工業投融資體系,重點是三個方面:

    一是構建國資、民資、“三資”全方位投入格局。工業經濟是充分市場化的領域,工業投資説到底是市場行為,不能過分依靠政府投資。目前重慶非公經濟佔比為61.7%,預計2015年將達到65%,但在工業領域,非公經濟比例預計會擴大到75%甚至更多,其中民資會超過50%、“三資”會超過25%。

    二是拓寬工業融資渠道。工業投資的資金,既包括企業資本金、銀行貸款、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也包括政府引導性資金或補助資金。其中,企業自有的資本金大致25%,銀行貸款大致45%,企業上市(IPO)、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可以佔到10%左右,信託、租賃、發債等融資可以佔到15%左右,政府引導性資金大體5%左右。要著力增強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融通支撐能力,除了銀行貸款間接融資保障,還要大力支持各類國有、民營企業境內外上市融資,同時推動金融産品創新,鼓勵發展私募、風投、信託、租賃等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三是推動企業重組。重組是優化企業組織和資本結構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聚集的重要渠道。《意見》提出,要鼓勵企業在全球範圍開展兼併重組,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走出去”參股、並購,力爭到2015年,培育千億級企業(集團)5戶、百億級企業(集團)40戶、十億級企業300戶。

    五、關於工業的空間佈局

    工業園區是産業集群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積十年之功,我們形成了“1+2+7+36”開發園區平臺,發揮出五大功能:一是重慶工業的增長極和脊梁骨。每平方公里産出強度10年提高5倍,園區産值10年翻三番,去年達到1萬億元。二是投資環境改善的集中體現。在徵地動遷、“七通一平”、標準廠房和員工宿舍等方面配套銜接,廣受投資者的好評。三是內陸開放高地的象徵和旗幟。全市引進企業90%入駐園區,在渝世界500強企業68%入駐園區,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市外資總量的40%,佔工業外資的90%,進出口總額佔全市的75%。四是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兩翼”區縣GDP增速高於全市,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兩翼”工業園區的支撐。五是政府轉變作風、提高服務水平的試金石,也是地方政府執政能力、幹部水平的集中體現。

    下一步,要做好六個方面工作:一要瞄準全市工業“6+1”支柱産業,選準各自定位,明確發展重點,形成各自特色,力爭到2015年,園區工業産值超過2.6萬億元,産業集中度由去年的70%提高到85%。二要圍繞産業集群,力推集群式招商,實現上、中、下游産業聯動或垂直整合一體化,形成裂變效應。三要繼續抓好徵地動遷、“七通一平”,配套搞好標準廠房和員工宿舍建設。四要千方百計抓好勞動力供應,讓員工招得來,留得住,跟得上,成為園區招商引資的“撒手锏”和核心競爭力。五要認真抓好物流建設,保障企業原材料、零部件、産成品貨暢其流,降低物流成本。六要通過多個層級進行投融資,積極開展融通租賃、生産性服務、功能性業務等,為企業營運服務,為財政稅收作貢獻。

    六、關於工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推進新型工業化,需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也要通過政府“有形之手”,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提供要素、人力資源、政策等各類保障。

    一要加速發展物流、金融、會展等生産性服務業。著重抓好“渝新歐”鐵路聯運、渝深鐵海聯運五定班列等陸上出境通道的運營,提高國際貨運航班開行密度,保證對外物流順暢、成本低廉。還要鼓勵創新、研發等科技類生産性服務業發展,規範發展法律、會計、諮詢等各類仲介服務組織,強化商務服務、信息服務和教育培訓等服務。

    二要加強要素保障。要建立經濟運行的監測預警體系,及時發現和解決工業運行中的要素保障問題,長遠結合解決資源要素瓶頸問題。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能源産業,特別是加快建設千萬千瓦電力項目,推動與中石油、中石化的合作,加強油氣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強運行調度,常態化設立保障企業煤電油運供應的調度專項基金,適時“錯峰填谷”。

    三要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保障。一方面,加強勞動力保障,特別是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充分放大人口紅利。另一方面,要加大産業中高級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引進培養力度,落實對中高級人才的各類扶持政策,為産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加強新型工業化知識的培訓,注重培養專家型的黨政幹部。

    四要減輕企業負擔。努力維持低要素成本、低物業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融資成本、低稅費成本的“五低”環境。市級及以上開發區內新建工業生産性建築,減免城市建設配套費。嚴格執行國家稅法,按企業實際融資利息計算財務成本並作為稅前抵扣。

    五要增強政策支撐和提升政務服務水平。要建立工業發展專項資金與工業稅收同步增長的機制,形成政府支持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要組織實施重大項目示範,強化項目跟蹤服務。要兌現落實優惠政策,加強督查。要提升行政效能,改善公共服務,精簡行政審批,降低企業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意見》及“6+1”支柱産業三年振興規劃,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強做大重慶工業的“作戰圖”。各區縣、市級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認真領會德江書記的主報告精神,不斷增強工作主動性、創造性和針對性,把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意圖真正落到實處。

 
 
 相關鏈結
· 黃奇帆:促進網絡産業發展 加強網絡媒體建設
· 黃奇帆檢查重慶市水電氣保供情況並慰問一線職工
· 黃奇帆:努力把重慶建成全國頁巖氣開發的主戰場
· 黃奇帆主持會議研究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等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