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一個帶著溫度的詞。每當提起,總能讓人心頭一熱。
十年民生路,情暖眾人心。黨的十六大以來,是中國發展進程中民生改善成效最顯著的一個時期。我們初步建立了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全面實施了免費城鄉義務教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民生難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從家人、鄰居、朋友那裏,感受到民生變化的點點滴滴。儘管每個人感受程度可能不盡相同,但誰也無法否認民生改善的圖景,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
“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連日來,十八大的報告中關於民生改善的論述,引起了上海代表團代表們的共鳴與熱議。
代表們紛紛表示,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讓新一輪的發展謀劃,迎來值得期待的美好明天。
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大報告提出: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報告還提出了‘兩個同步’,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這充分體現了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十八大代表、黃浦區委書記徐逸波對此深有感觸:“發展的目的,不是單純的財富積累,而是讓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老百姓不僅需要GDP增長的自豪,更需要GDP增長帶來的實惠。”據他介紹,今年黃浦區花鉅資徵收的116地塊(西塊)和露香園路地塊,分別開展兩輪徵詢,結果徵詢第一天,表示同意的戶數就達到了通過的標準。“改善住房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給老百姓帶來的是最大的實惠,大家怎麼會不爭先恐後呢?”
作為一名來自建築設計行業的代表,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恩芳,見證了這10年來上海推動住房保障的步伐:“從10年前率先實施廉租房的政策,到近年來逐步形成廉租房、經適房、公租房和徵收安置房‘四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上海的大型保障房基地,不少我們都參與了設計,算一下已經超過了500多萬平方米。”每次參與,都讓劉恩芳深刻感受到上海在讓人民“住有所居”上付出的努力。
“近三年來,閘北區財政收入每年增長10億元以上,總量從2009年的36億元躍升到2011年的60億元;今年1-8月,區級財政收入完成51.06億元。”在十八大代表、閘北區委書記方惠萍眼中,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的提高,意味著民生上的責任更重。“這些年,我們始終堅持‘財力上有一份增長、民生上就有一份改善’,不斷加大對民生工作的投入,讓群眾從發展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學習討論十八大報告的過程中,許多代表都深刻感受到這一點——這一個十年,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到“群眾利益無小事”;從“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到“務必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黨一再強調的執政理念,體現出共産黨人的民本情懷。
縮小差距更注重公平
近年來,在民生不斷改善的過程中,呼籲“均衡”的聲音也愈加強烈:無論是教育資源均衡化,醫療資源均衡化,還是對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呼聲,背後體現出的是老百姓對民生改善中“公平”二字的期待。
“十八大報告在談到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時,不僅強調了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強調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十八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徐徵認為,這兩個“公平”的提出,是從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實現共同富裕、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就的思想出發,兼顧了全體人民的民生,讓收入分配更趨合理,最終實現發展的和諧,社會的和諧。
今年2月,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由石化地區原址搬遷至金山新城正式啟用以來,半年內門急診總量已達55萬人次,日均門診量4000人次、日均急診量800人次。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最大規模醫療資源布點調整項目——上海郊區三級綜合性醫院“5+3+1”建設工程中最早開工、最早竣工和最早啟用的醫院。
十八大代表、上海市衛生局局長徐建光認為,上海市“大手筆”調整優質醫療資源,體現了政府對醫療資源均衡化發展的重視。“上海新一輪醫改‘提升郊區居民享有優質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就是希望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醫療資源的布點更加合理,讓郊區群眾也可以享受,從而進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醫療如此,教育同樣如此。報告中有關“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的提法,都呼應著近年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點,呼應著民眾對“教育公平”的訴求。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楊榮代表對此充滿期待。
用發展推動民生改善
解決民生問題,歸根結蒂要依靠加快發展、科學發展。沒有發展,民生的改善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十八大的報告裏提到‘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千方百計,説明這個過程並不是簡單的,而是要通過不斷的努力來實現。”十八大代表、市社會工作黨委書記崔明華説起10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標,特別提到了這是剔除了價格因素的實際增幅。“這個任務並不是輕易就能實現的。期待民生改善,並不等於坐等‘切蛋糕’,而是要通過不斷發展,通過共同努力來實現。”
對此,十八大代表、長寧區委書記卞百平感觸頗深。卞百平説,比如在居住條件的改善上,根據年初測算,長寧區剩餘19萬平方米二級以下舊裏改造,區財政要凈貼資金約95億元。“過去5年,我們累計完成舊區改造55萬平方米,這巨大的成果,是我們在不惜舉債,舉全區之力的情況下才實現的。”
楊浦區同樣面臨這樣的難題。在十八大代表、楊浦區委書記陳寅看來,楊浦區民生需求和民生改善的重點也是在於舊區改造,但從目前來看,壓力依然很大。“我們的舊區還有180萬平方米,接近8萬戶,現在每年改造5000戶,僅成本就要投入10多個億。老百姓迫切希望能夠更快改造,希望每年8000甚至1萬戶,但就算如此,還是要差不多10年才能完成。”
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仍需要靠發展來解決。“居住問題如此,就業問題也是如此。楊浦區大學多,這幾年我們重點發展支持性的服務業,比如設計服務業、軟體信息服務業、科技金融,當我們通過優勢把企業吸引到楊浦,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我們的畢業生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這無疑是相輔相成的。”
“發展中我們必然會面對很多困難,我們要量力而行,也要盡力而為。”十八大代表,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市教委主任薛明揚説,我們提倡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我們把群眾關注的熱點、工作的難點,作為我們工作的重點和亮點,就是希望在不斷的發展中,滿足更多人對教育資源的需求。“但即便在上海,同樣有區域差別,城鄉差別,現在要按照常住人口配置教育資源,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不僅要認識到發展的終極目標,也要認清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這才真正有利於黨和政府更好地順應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代表們相信,只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發展,科學發展,人民群眾必將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體面、更有尊嚴。(特派記者 劉棟 李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