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今日舉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報告會,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作“科學發展與生態文明”專題輔導報告。周生賢以美麗中國是科學發展的中國、美麗中國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的中國為主題,從3個方面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係、內涵及根本要求。
周生賢説,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認真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創立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産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開闢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形成了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的科學理論,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我國未來發展指明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明確的路徑。只有堅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指針,作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行動指南,才能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周生賢説,歷史告訴我們,理論要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必須與時代發展同步,及時回應時代的呼聲。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源頭就是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我國環境保護的豐富實踐。從國際看,全球關於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認識深化和艱辛探索,尤其是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發生四次歷史性飛躍,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提供了新鮮觀念和豐富經驗。第一次飛躍是1972年6月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首次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強調“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第二次飛躍是1992年6月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第一次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進行認識,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全人類共同發展的戰略。第三次飛躍是2002年8月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會議明確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相結合,以確保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繁榮。第四次飛躍是今年6月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圍繞“達成新的可持續發展政治承諾”,“全面評估過去20年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差距”,決定啟動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進程,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國內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具有深厚的認識基礎和實踐支撐。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重點對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出研究部署,全會第一次正式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此,科學發展觀開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發揮日益重要的指導作用。以黨的十七大為標誌,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走向成熟。我們黨又及時把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拓展和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求。環保部門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在理念方面,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堅持環境保護優先方針,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的制度和體制等新理念;在環保工作中,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為培育壯大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黨開展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又進一步凝聚了全黨共識,極大地增強了全黨推動科學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我們環保系統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形成了新的共識,就是必須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政治信仰來追求、作為科學真理來堅持、作為行動指南來踐行。從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過程看,科學發展觀不但關注發展,更注重科學發展;不但關注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需求,更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但關注快速和規模發展,更注重在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謀發展;不但關注物質驅動型發展,更注重創新型發展;不但關注經濟實力增長,更注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均衡發展;不但關注開發和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更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但關注社會財富的創造和涌流、充滿活力的發展,更注重公共財富的分配和調整,達到和諧的發展;不但關注共同發展,更注重差異化發展;不但關注局部地區率先發展,更注重城鄉、區域以及各方面平等發展。
周生賢指出,在深入領會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內涵的同時,必須全面準確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與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關係。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又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也是發展,而且是在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更好地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追求。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協調共進。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求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工作,統籌各方面利益關係,其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大任務。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生態文明是經濟建設的根本前提。衡量科學發展的重要指標就是要看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是否降低,顯著標誌就是要看生態文明水平是否提高。
周生賢説,美麗中國作為全新的理念,伴隨著黨和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應運而生,為我們描繪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前景。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係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戰略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並反思工業文明與現有發展模式不足,積極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貢獻。建設生態文明,內容非常豐富,從價值取向看,必須樹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人類起源於自然,生存于自然,發展于自然;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佔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從激勵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保護環境的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從必保底線看,必須維護生態環境狀況穩定,避免重大生態危機,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從根本目的看,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生態文明理念及建設實踐具有鮮明特徵:在價值觀念上,強調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充分的人文關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更加自覺珍愛自然,關注和尊重生態環境的存在及其意義;在實現路徑上,要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新道路,倡導和推行自覺自律的生産生活方式;在目標追求上,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注重增進公眾的經濟福利和環境權益,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産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二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三要深化節能減排,加大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強化核與輻射監管能力,明顯改善環境質量;四要切實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五要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六要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構建有利於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七要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八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
周生賢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全面正確把握好以下問題。一是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關係的深刻揭示。忽視資源環境保護,經濟建設難以搞上去,即使一時搞上去最終也要付出沉重代價。我國已經到了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需要把節約環保與調整産業結構、污染防治與企業節約增效、發展節能環保産業與擴大內需、生態保護與優化生産力空間佈局結合起來,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佈局,以環境監管優化經濟結構,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以環境標準優化産業升級,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環境保護新道路,要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加快構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健全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二是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結構、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作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這也為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的宏觀調控和綜合管理職能提供了契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三是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享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要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全力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産損失和生態環境損害。四是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從恢復和維持生態系統整體性與可持續性的系統理念出發,建立和完善職能有機統一、運轉協調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管理體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五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要樹立寬廣的世界眼光,統籌國內國際可持續發展的兩個大局,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自覺承擔國際環境責任,以自身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推動全人類共同呵護地球家園,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周生賢説,建設美麗中國,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美好願景,承續著“青春中國”、“可愛中國”、“新中國”、“富強民主文明中國”、“和諧中國”的中國夢。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嶄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迫切需要,為提升發展質量和空間提供了新的戰略指導;是主動順應人民群眾對乾淨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新期待,標誌著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大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徵,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領域和範疇;是著眼長遠,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美好家園的客觀要求。建設美麗中國,核心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關鍵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要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如果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就是“竭澤而漁”。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環境保護新道路。探索環保新道路是通往建成美麗中國的一個路標,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指導思想,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努力形成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構築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格局,需要加強和深化生態示範創建。要堅持典型引路、試點示範,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通過加強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和開展生態省(市、縣)、環境優美鄉村、環境友好型學校、社區、醫院等創建活動,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良好局面。只有每個人都付出智慧、辛苦和汗水,美麗中國才能在潺潺細水匯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為現實,我們憧憬的美好願景才能早日到來。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周建,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周英,總工程師萬本太,核安全總工程師徐慶華出席會議。老幹部黨總支委員,機關全體幹部,在京派出機構、直屬單位班子成員,京外派出機構、直屬單位主要負責人等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