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周生賢: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2月03日 17時01分   來源:環境保護部網站

建設美麗中國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在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第二屆(珠海)年會上的講話

環境保護部部長 周生賢

(2012年12月1日)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第二屆年會在珠海召開。我代表環境保護部,向年會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環保事業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第一次單列一個部分加以論述,有關內容和要求寫入新修訂的黨章。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的一個突出亮點,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認為,美麗中國是科學發展的中國,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是生態文明的中國。我著重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與大家交流看法。

    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強調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産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這是歷史性貢獻,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科學發展觀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提供了先進的理論指導和強大的思想武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進一步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大任務,是解決制約科學發展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途徑。

    我們黨在十七大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十八大將其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並作出全面部署,這是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積極吸收實踐經驗的智慧結晶和戰略抉擇。全國環保工作者也做出了積極貢獻。在理念方面,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堅持環境保護優先方針,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的制度和體制等新理念,以及中央交辦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研究提出的建議,被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文件和中央領導同志的講話所吸收。在環保工作中,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為培育壯大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很多亮點。比如,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作用進一步顯現,污染減排強力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示範創建全面推進。其中,一系列生態示範創建活動搞得有聲有色、成效明顯、廣受好評。2000年以來,國家組織推進生態省、市、縣創建活動。全國已有15個省(區、市)開展生態省建設,13個省制定實施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1000多個縣(市、區)開展生態縣建設。環境優美鄉村、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環境友好企業、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全面鋪開。這從一定程度上表明,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和豐富,具有深厚的認識基礎、群眾基礎和實踐基礎。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向,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一是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係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我們黨隨著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和認識的不斷深化,深刻把握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保規律,立足經濟快速發展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著眼破解人與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銳矛盾,積極應對當前和長遠發展不可持續的複雜局面,在繼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加以提煉和概括的最新理論成果。

    生態文明建設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均衡發展指明了路徑。保護自然就是保護和造福人類。自然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因此,人類應該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對待自然界,高度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優化,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統籌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關注經濟指標,又關注資源環境指標,既積極實現當前的目標,又為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二是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戰略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特別是環境權益的集中體現。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乾淨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良好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不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鞏固和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而且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領域和範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又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之間具有內在的必然聯絡。其中,經濟建設是基礎,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先導,社會建設是歸宿,生態文明建設是前提。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三是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並反思工業文明與現有發展模式不足,積極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貢獻。生態文明建設,以我國傳統文化為重要背景並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沃土之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觀念和思維方式自古以來就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積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它強調天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互惠共存。中國傳統文化象徵之一的太極圖,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如何和諧共處。在太極圖中,陰陽魚合抱共含對立統一,在內部兩條魚的邊緣結合得天衣無縫,外圍共同構成一個正圓。太極圖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事物都包含兩個對立的方面,對立才能統一。兩個對立面協調、融合,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的整體。同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如此。人類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員,人類生存于自然、發展于自然,人與自然本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人們對自然的損害就是損害人類自己,呵護自然就是呵護人類自己,改善自然就是發展人類自己。

    我國是在推進工業文明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不是否定工業文明,而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人與自然關係,在持續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實現工業化、城鎮化;這既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色所在,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有益嘗試。

    四是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深刻把握世界發展的綠色、循環、低碳新趨向,對可持續發展的拓展和創新。當今世界,以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産業和科技變革方興未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正成為新的趨向。世界各國的競爭已經從傳統的經濟、技術、軍事等領域延伸到環境領域。我國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發達國家要求我國減排的壓力不斷加大。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全球性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和博弈的新焦點。

    我們黨深刻把握這一發展新趨向,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有利於在國際環境與發展領域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有利於提升國際話語權,有利於贏得當前和未來國際競爭制高點。

    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按照一般推理,生態文明應在發達國家興起,因為生態危機的發生和危害首先在那裏體現。但是,建設生態文明構想卻沒在那裏誕生,建設生態文明實踐沒在那裏展開。主要原因在於:第一,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強大物質基礎、技術和資金優勢,以巨大投入治理環境,使自身生態危機得到緩解。第二,西方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生態環境成本,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內生動力。第三,西方發達國家現行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難以自發轉向。它們已經形成了不可持續的低儲蓄、高消費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社會總體上已經難以重構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

    我國探索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過程,生態文明的內涵不斷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胡錦濤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強永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生態文明作為科學、全面、系統的先進思想和戰略任務,貴在創新,重在建設,成在持久。生態文明理念及建設實踐具有鮮明的特徵:

    在價值觀念上,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倡導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充分的人文關懷,關注和尊重生態環境的存在及其意義,從“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轉變;倡導主動遵循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對自然無節制的攫取,對資源無序的開發利用;倡導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在指導方針上,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節約優先就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生産空間集約高效;保護優先就是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把環境承載力作為發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賬、多還舊賬,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自然恢復為主,就是減少人為干預,給生態環境以自我修復、自我更新的時間和空間,讓其休養生息,早日恢復和提高生態服務功能,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在實現路徑上,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走出一條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新道路,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的綠色繁榮。

    在目標追求上,努力建設美麗中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健康之源。基本的環境質量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公共服務。我國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制約因素之一就是生態環境。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在時間跨度上,是長期艱巨的建設過程。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傳統工業文明的弊端日益顯現。發達國家一二百年間逐步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特點。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繁重任務和巨大壓力,決定了它不會一帆風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既要補上工業文明的課,又要走好生態文明的路。

    黨的十八大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方面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具體而言,建設生態文明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第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産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第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第三,深化節能減排,加大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強化核與輻射監管能力,明顯改善環境質量。第四,切實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五,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構建有利於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第七,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第八,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日益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生態文明水平逐步提高,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旺盛生機和活力。黨的十八大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需要切實把握好以下幾個重大問題。

    一是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關係的深刻揭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足和保護不夠的問題同時存在。忽視資源環境保護,經濟建設難以搞上去,即使一時搞上去最終也要付出沉重代價。這就要求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我國已經到了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需要把節約環保與調整産業結構、污染防治與企業節約增效、發展節能環保産業與擴大內需、生態保護與優化生産力空間佈局結合起來,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佈局,以環境監管優化經濟結構,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以環境標準優化産業升級,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關鍵是在環境保護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環境保護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貢獻。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環境保護新道路,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加快構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健全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形勢使然,是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出路所在。

    二是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結構、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資源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在生産、流通、分配、消費的各個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資源、影響環境,單獨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推行節約環保,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環境問題。這就必鬚根據自然環境承載力規劃經濟社會發展,把節約環保的要求全面體現到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和每個環節,堅決杜絕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邊治理邊污染、邊恢復邊破壞的現象。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作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國土空間開發佈局對生態環境保護帶有根本性、戰略性意義,從而進一步凸顯了生態環境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頂層設計的基礎性、前提性地位,這也為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的宏觀調控和綜合管理職能提供了契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環境功能區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

    三是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既要為科學發展固本強基,又要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我們更要密切關注和從嚴控制“兩高一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産能過剩項目,決不能放鬆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而要把環境保護作為穩增長擴內需、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引擎和關鍵抓手,努力不欠生態環保新賬、多還舊賬,進一步增強發展後勁和競爭力。

    享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大氣、土壤、重金屬污染等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還不少,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明顯增多。要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集中力量優先解決重金屬、化學品、危險廢物、細顆粒物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關係民生的環境問題,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全力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産損失和生態環境損害。

    四是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從恢復和維持生態系統整體性與可持續性的系統理念出發,建立和完善職能有機統一、運轉協調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管理體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我部對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指標體系已經開展了一年多的研究,目前正在徵求意見和修改完善,要抓緊推進,爭取早日出臺。

    五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我國發展與全球發展緊密相連。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外部良好環境。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一條鮮明的做法,就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在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環發領域的合作與治理的同時,在國內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及時出臺加強環境保護的戰略舉措。

    要樹立寬廣的世界眼光,統籌國內國際可持續發展的兩個大局,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自覺承擔國際環境責任,以自身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推動全人類共同呵護地球家園,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承擔與我國發展水平及階段相適應的責任和義務,把繼續發揮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建設性作用與解決好國內生態環保問題有效銜接起來,強化國際環境公約履約,進一步提高國際環境合作水平。同時,對外積極宣傳我國在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樹立負責任大國良好形象。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建設美麗中國,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美好願景,承續著“青春中國”、“可愛中國”、“新中國”、“富強民主文明中國”、“和諧中國”的中國夢。1916年,我們黨的革命先驅李大釗同志發表《青春》一文提出,中華民族能否立足於世界,“不在白首中國之茍延殘喘,而在青春中國之投胎復活”,熱切呼喚一個青春中國。1935年,我們黨早期的領導人方志敏為“可愛的中國”光榮獻身。他曾在《可愛的中國》一文中寫到,“朋友!中國是生育我們的母親。你們覺得這位母親可愛嗎,我想你們是和我一樣的見解,都覺得這位母親是蠻可愛蠻可愛的。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讚美的光明前途。”1949年,毛澤東主席宣佈,佔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一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橫空出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黨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建設富強中國、民主中國、文明中國的宏偉目標。進入新世紀,在富強民主文明中國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和諧中國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嶄新發展理念。

    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迫切需要,為提升發展質量和空間提供了新的戰略指導;是主動順應人民群眾對乾淨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新期待,標誌著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大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徵,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領域和範疇;是著眼長遠,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美好家園的客觀要求。

    美麗中國,是時代之美、社會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環境之美的總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軟實力日益增強是強大支撐,社會和諧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徵,生態環境優美宜居是顯著標誌。其中,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最為重要。優美的生態環境,有利於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有利於增進社會的和諧度,有利於孕育並提升民族的持久創造力,有利於贏得當前和未來國際新的競爭制高點。

    建設美麗中國,不僅涉及到社會的各階層、各方面、各行業,而且不同時期有不同目標、內容和要求,有所側重;既要搞好頂層設計,明確方向、目標和任務,又要採取有效措施,紮實推進。

    建設美麗中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關鍵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不保護環境,經濟就會陷入“增長的極限”。通過保護環境優化發展,經濟則會有“可持續的增長”。要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促進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環境保護新道路。環境保護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主幹線、大舞臺和著力點,探索環保新道路是通往建成美麗中國的一個路標。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指導思想,遵循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形成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推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融合。廣大環保工作者要爭做建設美麗中國的引領者和實踐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加強和深化生態示範創建。生態示範創建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有效措施。要堅持典型引路、試點示範,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通過開展生態省(市、縣)、環境優美鄉村、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醫院等創建活動,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良好局面。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只有政府、企業、公眾各盡其責各盡其能各盡其力,美麗中國才能在潺潺細水匯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為現實。讓我們攜手努力,開拓進取,再上臺階,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相關鏈結
·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會見丹麥環境大臣奧肯女士
·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會見孟祥民事跡報告團成員
·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調研重慶市環保工作
·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調研長沙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 周生賢主持召開環境保護部部務會議部署重點工作
· “六·五”世界環境日專訪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