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湖北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兩計劃一工程"的實施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2月10日 09時59分   來源:湖北日報

 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兩計劃一工程”的實施意見

鄂政發〔2012〕88號

    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實施以“支柱産業倍增計劃”、“千億産業提升計劃”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工程”為主要內容的“兩計劃一工程”,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是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具有湖北特色、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的戰略舉措,是做大做實做強工業、實現湖北省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的必然選擇。為加快推進“兩計劃一工程”實施,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緊緊抓住“黃金十年”重要戰略機遇,圍繞一元多層次戰略,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兩計劃一工程”為抓手,以壯大規模和優化結構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産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大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著力壯大産業規模,著力推進技術創新,著力促進産業集聚,著力促進“兩化”融合,著力培育市場主體,推動産業規模躍上新臺階,結構調整再造新優勢,加快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引領、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生産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推動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為加快構建重要戰略支點實現富民強省提供首要支撐。

    二、基本原則

    ——創新發展。以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加強産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整合省內各類創新資源,推動技術、産品、品牌、管理和制度創新,搶佔新一輪産業和技術發展制高點。

    ——融合發展。順應工業轉型升級趨勢,把融合發展作為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動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提高軍民融合水平,不斷提升工業發展的內涵和效率。促進先進製造業與生産性服務業融合,提高生産性服務業專業化、社會化水平。加強産業化與城鎮化融合,促進工業與城市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開放發展。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強與“中三角”、全國乃至全球的産業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大承接産業轉移力度,擴大利用外資規模、領域,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拓展工業發展空間,增強工業集聚輻射能力,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

    ——集約發展。統籌規劃全省的産業發展和空間佈局,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促進企業兼併重組,協調發展優勢支柱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生産性服務業和特色産業,加快工業向特色産業基地集中,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産業集聚、要素集中、資源節約的集約發展模式。

    ——特色發展。堅持差異化發展戰略,著力培育湖北省工業經濟發展的特色區域、特色集群、特色品牌,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産業發展格局,促進産業協調發展。

    ——綠色發展。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著力構建循環型産業鏈。加快淘汰落後産能,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廣低碳技術,推進企業清潔生産,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兩型”産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主要目標

    ——産業規模倍增發展。到2015年,支柱産業實現倍增,經濟總量實現翻番;有色、醫藥、船舶及海洋工程、軟體與信息服務業突破千億元;全省工業總産值突破5萬億元,工業增加值突破1.5萬億元。

    ——結構調整創造新優勢。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突破30%,戰略性新興産業總量突破萬億元,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0%以上;生産性服務業加快發展,輕重工業比重由2010年的30:70提高到35:6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5萬家。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重點領域一批制約發展的關鍵和共性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佔銷售收入比重提高到1.5%;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00家;企業專利申請量佔全省專利申請總量的比重達到50%;培養和引進100個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

    ——集約效應明顯提高。重點發展一批新興産業重點領域産業鏈條;建設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國內競爭力的國家級、省級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重點扶持100個重點成長型産業集群發展,打造一批千億園區和特色産業基地;培育過百億的大型企業50個,過500億的企業10個,過千億企業達到6個。

    ——發展後勁顯著增強。工業及技術改造投入進一步加大,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和技術改造投資力爭年遞增22%和20%,工業投資力爭突破1萬億元,技術改造投資力爭突破4000億元。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投入,力爭投資比例不低於工業投資的30%。

    四、主要任務

    (一)加快結構調整,推動工業轉型發展。一是加快採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産業。鼓勵和支持企業以改進生産工藝、提高産品質量、促進節能降耗、推進清潔生産、加快“兩化”融合和提升裝備水平為重點,以規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為方向,以調整優化産業結構為途徑,以提高産品質量和效益為目標,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壯大支柱産業規模,推動傳統産業新型化、新興産業規模化,提升支柱産業核心競爭力。二是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應用並行工程、協同技術、虛擬製造、網絡化製造等新一代製造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提升製造業智慧化水平,積極發展智慧製造、敏捷製造、綠色製造、集成製造、柔性製造、精益生産等先進製造模式,提高製造基礎能力、新産品開發能力、品牌創建能力,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附加值,促進製造業從産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三是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瞄準重點領域和方向,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優勢産業規模發展,顯著提高核心競爭力;生物、節能環保等特色産業跨越發展,形成新興産業新的支柱;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潛力産業超前發展,構建新的增長極。四是大力推進軍民融合。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對國民經濟尤其是高技術産業發展的引領作用,提升總體設計、總裝測試和系統集成等核心能力,推動核能、船舶、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民爆器材等軍民結合型産業發展。發揮軍工技術優勢,引導與軍工技術同源或工藝相近的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安防反恐裝備等新興産業發展。支持軍民兩用技術産業化和相互轉化,鼓勵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應用先進成熟的民用技術裝備。五是加快推進兼併重組。圍繞在具有規模經濟效益領域,以資産為紐帶,以品牌為依託,引導企業加快推進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産能,推進節能減排,提高産業集中度,優化産業組織結構。加快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産業體系,努力打造在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綜合優勢顯著、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重要先進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産業基地。

    (二)加大工業投入,為推進跨越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投資是工業發展的底盤、底力和硬支撐,是科學發展的基礎。一是突出抓好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堅持以大産業、大園區、大企業為依託,以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為重點,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綜合效益好、産業關聯度強、帶動作用大、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大型産業項目,引導企業促進産業鏈延伸、産業間的配套,拓展産業聚集發展空間。二是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圍繞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生産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加大公共財政資金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引導企業進一步加大技術改造的投資力度,突出內涵發展,鼓勵和支持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産服務等進行改造提升,增強企業創新和競爭能力。三是拓寬融資渠道。加強銀企合作,創新融資方式,建立健全新型投融資體系,支持金融機構合理利用表內、表外兩種信貸資源和間接、直接兩種融資手段以及境內、境外兩個融資市場,在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重大項目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的同時,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引導外資、民間投資加大對工業的投入。四是優化簡化審批程序。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提高政府效能,進一步清理投資管理規定和項目審批事項,下放投資審批權限,切實保障企業和市場主體的投資決策權,通過投資環境的優化,促進工業投資較快增長。

    (三)加強企業技術創新,構建創新驅動增長的發展模式。一是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共建重點實驗室、共性技術研發中心和工程化平臺,加強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鼓勵重點行業和企業成立院士工作站,推進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需求主體、投入主體、研發主體和應用主體。二是加快構建産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大産業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力度,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快創建一批企業主導、産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重點圍繞支柱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集中突破一批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技術成果的工程化和産業化。三是加大新技術新産品應用推廣的支持力度。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採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創業投資引導等多種形式,支持企業承接和採用新技術,開展新技術新産品工程化研究應用,加快成果轉化,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範項目。四是引導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推進人才強企戰略,組織實施湖北省重大人才工程培育計劃,落實對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的股權激勵等相關政策制度,進一步完善對企業科技人員的人才評價、選拔、培養、使用、收入分配等激勵機制,支持企業吸引和凝聚創新人才,加快培育符合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的高層次、複合型科技人才隊伍,造就一批産業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團隊。

    (四)大力培育市場主體,促進大中小微型企業協調發展。大企業“中流砥柱”,小企業“生機勃勃”,強大的企業群體是提升經濟實力、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一是大力培育行業領軍企業。實施“市場主體增量行動”,加強引導和政策扶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併重組、並購和投資合作等方式,促進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在汽車、鋼鐵、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化工、建材、有色等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的重點領域,做大做強一批競爭優勢突出、技術領先、帶動性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頂天立地”大企業和大集團,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産業集中度。力爭到“十二五”末,過百億的大型企業達到50個,過500億的企業達到10個,過千億企業達到6個。二是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推進全民創業,降低門檻,拓展領域、公平待遇,突破性發展民營經濟;強力推進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在資金、創業、創新、市場、服務等方面,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鼓勵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産等多種方式開展合作,提高大中小企業間協作配套水平,發展“專、精、特、新、配”型中小企業。到“十二五”末,確保規模以上(新口徑)企業突破1.5萬家。三是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通過財政資金支持、引導社會投資等多種方式,支持中小企業投融資、擔保及小企業創業基地、信息網絡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設施,增強服務功能。四是加大對小微型企業的扶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4號)精神,降低創業門檻,放寬領域,廣開渠道,為小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營造公平的政策環境、健全的法制環境、完善的市場環境和有效的服務環境,扶持小微企業“鋪天蓋地”成長,提高市場響應速度,夯實産業發展基礎。

    (五)優化産業佈局,促進集約、集聚、集群發展。一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建設。堅持創新引領、內涵發展、集約高效、清潔安全、突出特色、提升品牌、完善配套、優化環境的基本要求,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提升配套服務水平,引導海內外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資金、技術加快向示範園區集聚,加快培育和壯大一批集約程度高、規模效益好、創新能力強、品牌形象優、配套條件好、節能環保水平高的國家級、省級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打造産業集約集聚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二是推進産業有序轉移。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圍繞要素互補、上下游産業配套,引導産業合理有序轉移,延伸和完善産業鏈條。三是推動産業集群發展。以産業鏈為紐帶,促進資源要素集聚,加快發展佈局合理、特色鮮明、集約高效、生態環保、市場競爭優勢顯著的産業集群,提升集約化發展水平,重點扶持100個重點成長型産業集群。四是加快調整優化産業空間結構。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充分利用現有産業基礎,圍繞壯大支柱産業、促進千億産業提升和新興産業培育,依託重大項目建設,合理調整和優化重大生産力佈局,引導産業向適宜開發的區域集聚,促進優勢企業和新興産業向國家級、省級高新區和開發區集中,充分發揮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引領和示範功能,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創新發展的新興産業先導區、集聚區,培育打造一批過千億特色産業園區。力爭到“十二五”末,千億産業園區由目前的4個發展到10個以上。

    (六)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實現工業能級提升。深化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全面滲透和集成應用,加快構建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製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服務化轉變。一是推進傳統優勢産業信息化改造提升。重點聚焦“兩計劃一工程”,通過嵌入式系統芯片、電子標簽、協同設計製造、工業軟體、過程控制系統等信息技術在汽車、鋼鐵、化工、建材等傳統優勢産業的集成應用,提高生産自動化水平,提升産品附加值,加快傳統優勢産業向高端化、兩型化、高新化方向發展。二是加強企業生産經營關鍵環節的信息化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實施“兩化融合”示範工程,重點培育200家“兩化融合”試點示範企業,提高企業信息化應用的積極性,推進信息技術與研發、生産、經營、管理四大環節的融合,促進企業研發設計數字化、製造裝備智慧化、生産過程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三是推進服務業信息化升級。圍繞“兩計劃一工程”的實施,以促進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線,以發展生産性服務業為重點,深入推廣信息技術在服務行業的應用,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商務流通網絡化。四是夯實“兩化融合”的基礎支撐。推進集成電路、通信製造、新型顯示、工業軟體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産業化,促進芯片設計、軟體技術與整機製造聯動,加快建設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提升信息網絡服務能級,大力發展基於雲計算、物聯網及下一代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兩化融合”新應用、新模式和新業態,促進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安全建設。

    (七)積極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産業融合發展。按照“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的方向,大力發展面向工業生産的現代服務業,提升對工業轉型升級的服務支撐能力。一是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積極引導製造企業向製造服務轉型,努力向産業鏈兩端延伸,拓展服務功能,促進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和集聚化發展,努力構建支撐有力、配套完善、綜合服務能級高、輻射帶動力強的生産性服務業體系。二是加快培育發展商業模式靈活的新型業態。重點推進總集成總承包、研發設計、生産過程控制、供應鏈管理、市場營銷、專業維修及再製造、節能環保、電子商務、檢驗檢測、人力資源開發、培訓教育、信息服務外包、商務會展等生産性服務業發展。三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引導社會資源建設一批以重點産業、集群、園區為依託的專業物流園、保稅物流園和物流企業,逐步完善物流、配送等服務功能,降低商務服務成本,改善投資環境。四是加強各類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建設。加快國家級和省級示範平臺建設,重點支持建設一批提供工業設計與解決方案、檢驗檢測、技術開發、知識産權等服務的技術服務平臺,提供創業輔導、項目策劃、政務代理、創業場地等服務的創業服務平臺,提供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服務的培訓服務平臺,提供融資信息、組織開展投融資推介和對接、信用徵集與評價等服務的融資服務平臺,提高示範平臺服務功能和組織帶動社會服務資源的能力。

    (八)突出特色,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新跨越。堅持“一主三化”方針,大力實施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五個一工程”,以園區為載體、以集群為依託、以特色為抓手,營造推動縣域經濟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氛圍。一是推進縣域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産業結構調整,以農産品加工業、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和特色優勢産業作為縣域工業的發展重點,加快形成具有縣域特色的産業結構,提高工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使工業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二是做大做強縣域特色優勢産業。依託資源優勢,按照專業化分工原則,以發展特色産業為突破口,選擇具有潛在優勢的企業,引導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行業帶動力和示範性強的龍頭企業,吸引相關企業聚集,發展以專業化和協作化生産為主的縣域特色經濟。三是推進縣域工業載體建設。充分發揮集約集聚效應,優化園區建設的軟硬體環境,積極招商引資,吸引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進園發展,延長産業鏈,提高産品技術含量,促進集約化生産,形成特色産業集群,將工業園區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四是加快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富有競爭力的工業強縣。立足比較優勢,採取必要的扶持措施,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發展潛力大、經濟總量過五百億、過千億元的工業強縣,壯大縣域經濟實力,重點支持大冶、宜都、仙桃、潛江等縣(市)衝擊全國縣域經濟100強,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

    五、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擴大開放。一是積極承接國際資本和沿海産業轉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市場和資源,以項目為紐帶,積極開展以産業轉移為重點的新一輪産業合作,推進與沿海地區的産業合作和對接,加強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區域內部産業協作,深度融入區域乃至全球産業鏈分工體系,增強工業集聚輻射能力和帶動力。二是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抓住新一輪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大機遇,大力吸引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高端製造業等領域企業來湖北投資,通過産業配套、研發配套、延伸産業鏈,提高對全球先進企業和技術的吸收和創新能力。鼓勵和引導外資企業與湖北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研發合作,推進開放式創新研發,促進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加大招商引“智”力度,著力引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所需的國內外優秀人才和團隊。三是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加快國際化進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收購境外品牌和先進技術,拓展國際經營網絡和競爭空間,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內外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四是深化與中央企業的戰略合作。深入對接央企投資戰略佈局規劃,加強與央企的定期交流和互動,營造更具針對性的用地、人才、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等政策和環境,著力吸引更多央企將高端製造項目、各種類型總部和功能性機構落戶湖北。

    (二)增強科技創新支撐。一是支持各類創新平臺發展。充分發揮湖北省科教大省的優勢,加快建設創業、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支撐服務體系。建立開發、共享、共贏的開放式創新平臺。鼓勵和引導技術轉移中心、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大學科技園、生産力促進中心等各類創新服務機構的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專業運營、平臺支撐,為企業提供更加專業化的創業諮詢、科技諮詢、技術轉移和投融資等服務。二是支持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強化政策引導,創新支持方式,加快實施企業技術創新工程,促進新技術應用和市場主體培育相結合,鼓勵企業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産業化,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三是支持産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加強企業、高校、院所全面創新合作,鼓勵以龍頭企業、優勢企業為核心,以産業鏈為基礎組建産業技術聯盟、知識産權聯盟等新型産業組織,重點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的産業聯盟建設,推動重大創新成果示範應用。四是加強創新制度建設。統籌集成政産學研用等各方資源,促進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鼓勵政策先行先試,搭建重大創新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人才等重點工作的服務平臺,建立創新資源聯動機制,努力將科技智力優勢轉化為産業創新優勢,形成促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政府協同創新的服務機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創新平臺為支撐、以新型産業組織為紐帶的産業創新發展格局。

    (三)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一是積極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政府引導,建立促進市場主體發展的激勵機制,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建立由政府調控、市場主導、企業創造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二是支持企業開拓市場。積極培育市場,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企業大力發展有利於擴大市場需求的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新業態,積極推進電子商務、合同能源管理、現代廢舊商品和資源回收利用等各類新型商業模式,積極推行能效標識制度,鼓勵綠色消費、循環消費、信息消費,創新消費模式,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努力提振市場需求。三是支持企業推行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推進企業制度創新,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快建立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大優秀企業家隊伍建設力度,完善股權激勵和約束機制,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加強誠信建設,推動企業現代文化建設,促進企業建立和諧勞動關係,支持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並充滿創新活力的市場主體。四是加強規劃引導。進一步完善行業規劃和相關措施,落實産業政策,定期發佈産業導向及佈局指南,引導企業投資方向,建立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相結合的産業發展推進機制,建立主動服務各類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四)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在用足用好現有支持工業發展的各類財政專項資金基礎上,建立扶持工業發展的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2013年省級財政用於支持工業方面發展的資金規模增加到20億元,新增3.5億元資金由省經信委、省財政廳按照省政府跨部門重大財政項目資金整合使用有關規定制定管理辦法。主要用於支持工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促進工業做大做強。二是加大稅收支持力度。嚴格落實國家和省政府已出臺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更好地發揮稅收調控作用;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稅收支持力度,優化納稅服務,為各類市場主體發展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符合國家鼓勵發展的國內外投資項目進口自用設備及按照合同規定隨設備進口的技術及配套件、備件,除《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和《外商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所列商品外,免徵關稅。三是保障建設用地。按照“保障發展、集約利用”的原則,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制定新增用地計劃,統籌安排好新增工業用地指標,重點用於重大工業項目、國家和省級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建設等。積極盤活存量用地,探索建立新增土地指標配給與盤活存量土地數量挂鉤機制,制定規劃産業區塊外存量工業用地調整轉型、分類利用的政策,完善有利於工業園區建設的土地和房産政策,支持企業合法利用現有廠區和廠房進行改擴建、適當提高廠房容積率。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業務,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和生産性服務業重點企業的支持力度,推進産業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保險投資等金融資本的融合,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加大集合債券、集合票據、私募債券、區域集優債務融資模式等創新金融産品發行力度,加快中小企業改制培育上市步伐,借助國內外資本市場加快發展。

    (五)優化發展環境。工業是湖北發展之要。要進一步改善工業企業發展環境,努力營造安全穩定的法制環境,高效快捷的政務環境,開明開放的政策環境,誠實守信的人文環境,共生融合的産業環境,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一是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改革,放寬準入,改善市場環境,創造民營經濟公平競爭的條件,激發民間資本活力,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二是強化要素保障。加強煤電保障長效機制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引導,供需雙方共贏的煤電保障長效機制。加強對重點行業、園區、企業運營情況調度,優化生産要素配置,優先保證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煤、電、油、氣、運等重要生産要素的供給。三是堅持完善“大企業直通車”和各類項目綠色通道服務。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優化服務流程,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提高服務水平。

    (六)強化組織落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經信委。領導小組加強對新型工業化和“兩計劃一工程”推進中重大問題進行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二是明確工作職責。各級人民政府和省直各有關部門要將“兩計劃一工程”納入議事日程,按職責和分工制定實施方案,建立相應的工作推進機制,切實做到組織協調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確保“兩計劃一工程”的順利實施。三是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充分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大力宣傳實施“兩計劃一工程”對“一元多層次”戰略、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戰略支點建設和富民強省的重要作用,及時推廣典型經驗,在全社會營造各方面關心、支持工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2012年10月21日 

 
 
 相關鏈結
· 湖北省委副書記:確保新一輪“三萬”活動開好頭
· 湖北省政府主辦的珠三角投資項目推介會舉行
· 湖北主辦的鄂港投資説明會舉行 現場簽約286億元
· 湖北省“國家級充分就業示範社區”增至十二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