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通報最新考古發掘成果:西安渭橋遺址不僅是迄今所發現的最大的秦漢木梁柱橋梁遺址,而且也是現知同時期全世界最大的木構橋梁。
渭橋遺址坐落於今西安市未央區所屬渭河南岸河灘,去年4月在農民挖沙中被發現。省文物局隨即組織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成立渭橋考古隊,開展對相關遺址的考古工作。
經調查、勘探和發掘確定,目前在西安市未央區六村堡街道西席村北、未央區漢城街道高廟村北農田中至少存在2組5座橋梁。其中位於西席村北、正對漢長安城北墻中間廚城門的古橋,故稱“廚城門橋”,共四座橋梁,根據發現先後依次編號。其中位於中間者為廚城門一號橋,一號橋向西約200米為二號橋,向西80米左右為四號橋,一號橋向東約200米為三號橋。其中廚城門一號橋長達880米左右,橋梁寬度約15.4米,為南北向木梁柱橋。另外,位於高廟村北的古橋,正對漢長安城北墻洛城門,稱“洛城門橋”。
考古人員在清理出的橋梁所在河道堆積物中,還發現大量的半兩、五銖、大泉五十銅錢,少量開元通寶、乾元重寶銅錢,個別皇宋通寶銅錢,以及繩紋板瓦、筒瓦、瓦當殘塊、青磚塊、殘碑等遺物。據此推測該橋可能始建於秦,為漢使用,沿用到唐或更晚的宋代之後廢棄,前後延續達1000餘年。
據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志友介紹,在廚城門一號橋發現的大量長方形、五邊形石構建材及有關考古跡象,顯示出該橋可能還是一座罕見的木、石構相結合的大型橋梁,在中國古代橋梁史上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渭橋遺址的發現,過去困擾學術界多年的漢長安城北側路網、水網問題已逐漸得以解決,這無論對漢長安城遺址保護、還是對秦漢都城交通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由於渭橋在秦漢史、中國文化史上曾具有的重要地位,在一系列渭橋發現和得到妥善保護後,若干以渭橋為背景的典故、事跡,就有了確切的“原生地”,渭橋發掘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及發揚上的意義同樣重要。
為了在開展渭橋發掘的同時能更好地開展渭橋保護。考古人員建議,積極開展古橋博物館的籌劃工作,將各相關古橋統一規劃,建設與渭橋本身級別相應的,代表我國最高水平的中國古橋博物館。另外,可將各渭橋的保護、古橋博物館的建設與正在進行的絲綢之路申遺聯絡起來,將渭橋遺址與渭河南岸的長安城、渭河北岸的咸陽城、漢代帝陵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有機整合,合理保護,全面提升西安西北的整體文化形象,使渭橋這一秦始皇統一時代渭河南北全面發展的重要樞紐,成為今天“西鹹一體化”政策下渭河南北西安、咸陽全面聯絡建設的最新見證。 (記者 蘇嶸 袁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