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6日,文化部正式發文,同意在江西贛州市設立國家級“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此前,“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也分別通過了評審。至此,文化部已設立了15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其中包括在廣東梅州設立的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
贛南是客家誕生地和大本營之一,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同時又是全國最大的客家聚居地,生活在這裡的客家人總數超過800萬。贛南的客家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獨特,目前,贛州已有贛南採茶戲、興國山歌、于都嗩吶公婆吹、石城燈會、古陂“蓆獅”“犁獅”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6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32項,在客家文化領域影響極大。在贛州設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對於增強贛南客家文化的影響力、輻射力、傳承力,推動地域文化傳承繁榮,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贛州市在加快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進程中,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作為實施文化強市戰略的重要內容擺到了重要位置,納入了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客家文化遺産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保護,擴大了客家文化(贛南)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全市廣大人民群眾對贛南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意識和願望非常強烈,具備比較成熟的建設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區的人文社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