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託,現將重慶市2012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3年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提請大會審查,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2年預算執行情況
2012年,在市委的領導和市人大的監督下,全市財政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市第四次黨代會部署,堅持科學發展,把握穩中求進,圍繞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及職業技術教育、民營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等重大決策,依法理財、攻堅克難,較好完成了市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批准的預算任務。
(一)全市財政收支執行情況
一般預算。市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批准2012年全市一般預算收入1710億元,完成1703.5億元,為預算的99.6%,增長14.5%。一般預算收入加上中央補助、上年結轉等1911.1億元,減上解中央等80.3億元,全市支出預算變動為3534.3億元,實際完成3055.2億元,為預算的86.4%,增長19.9%。
基金預算。市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批准2012年全市基金預算收入1420億元,完成1434.4億元,為預算的101%,增長1%。基金預算收入加上中央補助、上年結轉等298.8億元,全市支出預算變動為1733.2億元,實際完成1464.8億元,為預算的84.5%,增長5.4%。
(二)市級財政收支執行情況
一般預算。市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批准2012年市級一般預算收入693.2億元,完成718.4億元,為預算的103.6%,增長16.1%。年初支出預算加上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批准調增的地方政府債券收入63億元和執行中增加的中央補助、上年結轉等890.4億元,減執行中增加補助區縣等295.8億元,支出預算變動為1315.5億元,實際完成1053.7億元,為預算的80.1%,增長17.9%。
基金預算。市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批准2012年市級基金預算收入889.1億元,完成850.8億元,為預算的95.7%,下降4.3%。年初支出預算加上執行中增加的中央補助等81.2億元、上年結轉132億元,減執行中增加補助區縣等40.1億元,支出預算變動為912.2億元,實際完成764.1億元,為預算的83.8%,增長5.3%。
(三)預算執行特點
第一,收入增幅回落,財政運行穩中趨好。2012年,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財政收入增幅回落,但全年總體上呈持續向好態勢,其走勢與經濟增長、工業增加值、投資、消費等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相協調。
——全市稅收收入完成970.2億元。稅收收入年初增長0.7%,6月為3.6%,10月逐步回升到6.5%,全年增長10.1%。來自建設投資、工業和金融、商貿等服務業的稅收貢獻結構保持相對穩定。與上年比較,稅收增幅回落較大主要是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國家調高增值稅、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起徵點、企業固定資産投資抵扣增值稅增加等也影響了收入。綜合考慮上年增收中的一次性因素後,稅收增幅實為14%左右,與經濟增長相吻合。全市非稅收入完成733.3億元,增長20.8%。主要是在清理國家及市定收費項目、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為避免政府性資源和收入游離于財政監管之外,進一步加強了管理。
——全市基金收入完成1434.4億元。主要是房地産市場調控政策有效落實,土地管理進一步加強,土地出讓面積、信貸投放和商品房銷售均穩中有升,土地出讓收入完成1312.9億元,增長0.3%。
——區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85.1億元,增長13.3%。渝東北和渝東南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增長20.1%和19.4%,高於“一圈”11.9%的增幅。26個區縣一般預算增幅超過區縣平均水平。13個區縣一般預算收入超過30億元,比上年增加5個。
第二,落實政策資金,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積極應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更加注重妥善處理財政與經濟的關係,扶持經濟的各項政策資金得以落實。
——加快結構調整。在執行西部大開發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同時,兌現企業出口退稅68億元,通過提高營業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等結構性減稅措施讓利企業82億元。落實區縣特色工業園區市級財稅扶持政策90億元,促進産業集聚。安排43.1億元,落實物流、出口、訂單及勞動力培訓等政策,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産業。安排7.4億元,支持汽車、裝備製造、醫藥化工等傳統優勢産業改造升級。安排6.2億元,推動物流樞紐建設,加快金融、旅遊等服務業發展。全市科技支出29.3億元,增長17%,其中市級應用技術研發資金支出6.2億元,支持技術研究與開發,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産業結構調整提供科技支撐。
——促進投資消費。爭取中央補助63億元,統籌市級財力209.2億元,採取資本金注入、稅費優惠、幫助融資等方式,支持機場、港口、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和鐵路建設,加快完善城市道路、橋梁隧道及公交場站、換乘樞紐等市政設施,保障重點項目資金需求。安排179.3億元,支持兩江新區、保稅港區以及各類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安排5.7億元,支持城市商圈和鄉鎮農貿市場、便民商店建設,完善城鄉市場體系。安排15.6億元,兌現汽車惠農、家電惠民等政策,獎補節能家電和新能源汽車。落實28.9億元,補助電煤、成品油和糧食等物資儲備,兌現城市公交、出租車、農村客運等燃油補貼,保障正常生産生活。
——發展實體經濟。安排提振經濟專項資金,落實扶持政策,支持資金融通、技術改造和市場開拓,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設立20億元非公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其中8億元直接安排到區縣,市級5億元增量主要用於幫助民營企業引進先進設備、降低融資成本,提升市場綜合競爭力。安排4.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落實25億元,通過項目補助、貸款貼息、融資擔保和政策性保險等方式,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安排8.2億元,支持打造國家級出口基地,補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
第三,著力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全年財政民生支出1606億元,佔一般預算的比例超過50%,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達到法定增長要求,就業、養老、低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全市教育支出473.2億元,增長48.5%。教育事業費以及用於教師的醫療、住房、離退休金等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例達到4%。安排23.1億元,落實中職學生免學費政策,補助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支持38個實訓基地建設。投入9.6億元,獎補區縣發展學前教育。安排36.5億元,繼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城鄉中小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統一為500元、700元,農村校舍維修財政保障標準提高到每平方米700元,向中小學生免費提供作業本和教輔材料。安排31.9億元,加快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實施農村貧困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新建或改擴建2000多個中小學校食堂,解決師生午餐問題。安排20.3億元,支持化解義務教育債務和高校債務。安排35.8億元,將公辦本科和高職院校生均撥款標準分別提高到12000元、5000元以上。安排1.2億元,首次對民辦職業學校給予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投入26.4億元,建立覆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個階段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全市就業支出21.8億元,增長25.5%。繼續支持微型企業發展,安排9億元資本金補助,扶持新創辦3萬戶,完善支持孵化園建設、優先納入政府採購和幫助融資等配套政策,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安排2.4億元,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帶動19.4萬人就業。落實招工、穩崗補貼,為新興重點産業培養、輸送技能勞動者19.1萬人。兌現就業見習補貼,幫助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對招工重點企業給予財政補貼,回引返鄉農民工41.1萬人。按不低於5000元的標準補助公益性崗位,幫助困難人員就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6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至3.3%。
——全市衛生支出166.9億元,增長21.3%。落實10.9億元,將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240元。撥付9.2億元,加快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兌現村醫補貼政策,改善村衛生室醫療條件。安排資金繼續支持200個基層社保平臺標準化建設,促進城鄉居民市內就醫實時報銷。安排6.4億元,鞏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制度改革成果。安排14.5億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提高到25元,免費向城鄉居民提供高血壓、糖尿病、健康檔案管理等1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等9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安排1.5億元,支持市級公立醫院建設,啟動10個區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全市社會保障支出377.2億元,增長17.3%。籌集45.7億元,將216萬城鎮企業退休職工、農轉非人員的養老金待遇分別提高到1800元、780元,10.6萬超齡人員納入養老保險範圍,360萬農村60周歲以上老人每月領取不低於80元的養老金。安排48.4億元,將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330元、185元,農村“五保”和城市“三無”人員生活補助分別提高到270元、415元,重點優撫對象保障水平平均提高15%。落實4.2億元,將城鄉困難群眾住院自付醫療費用救助比例提高到60%,其中大病救助達到70%。安排1.1億元,將散居孤兒、困境孤兒和感染艾滋病兒童納入社會救助範圍,並每月補助600元基本生活費。對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服務機構按照每床4000元給予補助,支持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全市千名老人擁有養老服務床位達到22張,農村“五保”集中供養能力達到51%。安排5.1億元,全面實施育齡夫婦免費孕前檢查,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35.5萬人獲得獎勵扶助。
——全市保障性住房支出176.1億元,增長11.8%。落實市級預算資金54.8億元,爭取中央專項資金65億元,繼續推進公租房建設,完善配套設施,累計配租21萬套,緩解城市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壓力。撥付23億元,支持新開工建設2.3萬套廉租房,兌現租賃補貼,惠及9萬戶城市低收入家庭。籌集24.6億元,補助19.7萬戶農村居民的危舊房改造,支持農民新村建設,改善農村居民住房條件。統籌安排資金,支持工礦、林業等棚戶區改造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個人住房房産稅改革,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
——全市文化體育支出32.4億元,增長9.4%。出臺村文化活動中心運行財政保障標準,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延伸到村。安排2.3億元,鞏固運行保障機制,繼續推進公益性文化場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安排3.1億元,支持文藝院團轉制、文藝精品打造和廣電網絡整合,推動文化産業園區建設,促進文化産業發展。安排1.1億元,支持大足石刻、合川釣魚城及抗戰遺址、三峽庫區文物搶救、發掘與保護。落實1億元,支持備戰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舉辦第四屆全市運動會,推進鄉鎮健身廣場、村級農體工程、社區健身路徑及登山步道建設,完善體育公共服務功能,豐富群眾文化體育生活。
第四,兼顧公平效率,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堅持財力向區縣和農村傾斜,注重分類扶持,著力扶助“三農”、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區縣運行,進一步增強城鄉區域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加大“三農”投入。全市“三農”支出712.8億元,增長22%。撥付28.5億元,落實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支持高標準農田和糧油、蔬菜基地建設,保障主要農産品供給。籌集扶貧資金17.8億元,增長27%,推進整村扶貧和高山生態移民搬遷,加快貧困地區脫貧步伐。投入91億元,推進大中型水庫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改善堰塘、溝渠等農田水利設施,加強防汛抗旱能力建設,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保障群眾生産生活用水。撥付42.9億元,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支持增加農村客運線路及班次,對村級公益事業實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幫助農村居民改善生産生活條件。獎補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引導金融資源服務“三農”。堅持財力傾斜,農村教育、社保、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得以保障。
——支持生態環保和節能減排。安排轉移支付19.7億元,對生態功能區的社會事業發展予以補助。落實中央三峽後續工作專項資金和三峽水庫庫區基金等81.3億元,支持移民安穩致富、長江兩岸生態屏障建設、庫區地災防治及環境保護。撥付47.3億元,修建污水管網和垃圾中轉站,補助城鄉污水、垃圾處理。安排2.3億元,支持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撥付39.8億元,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落實退耕還林補貼政策,支持天然林保護工程,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安排25.1億元,推動企業環保搬遷,發展循環經濟,支持安全生産,創建節能減排綜合示範城市。
——保障區縣平穩運行。針對部分區縣財政收入回落、支出剛性增長的困難,通過提前下達70%轉移支付、加大資金調度力度和代墊償還中央轉貸到期債務等措施,防止了在建項目資金斷鏈,支持了養老、醫療、津貼補貼、績效工資及時足額兌現,保障了區縣財政正常運行。全年市對區縣各項補助總額達到1211.3億元,增長13.9%,其中財力補助489.9億元,比上年增加116.9億元。中央民生政策專項用於化解教育、國企改革等遺留問題的62.3億元已按既定用途全部落實到位。在財力下沉的同時,堅持分類扶持,提高萬州、涪陵、黔江等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支持遠郊區縣社會事業發展,促進三峽庫區、渝東南民族地區改變面貌,加快116個小城鎮建設。區縣最低人均財力提高到8萬元以上,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民族地區的人均財力提高到10.9萬元。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全市財政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貫徹落實“314”總體部署和國務院3號文件精神,堅持科學理財,注重統籌兼顧,積極主動、穩健紮實地推進財政工作,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保障和支撐了重慶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財政實力大幅提升。全市一般預算收入從577.6億元增加到1703.5億元,五年累計5469.5億元,比上個五年增加4090.1億元,年均增長31%;支出從1016億元增加到3055.2億元,五年累計9728.6億元,比上個五年增加7141.3億元,年均增長31.7%。全市基金預算收入從385.8億元增加到1434.4億元,支出從432.5億元增加到1464.9億元,年均分別增長38.9%和35.7%。財政實力的提升,為貫徹落實全市重大決策部署提供了有力保障。
扶持經濟富有成效。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越是在困難之時越注重處理“取”和“予”的關係,認真落實西部大開發、出口退稅和結構性減稅等政策,加強對經濟運行的調節,有針對性地設立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及時兌現各類財稅扶持政策,著力提振實體經濟,幫助企業“過冬”。財政政策和資金的落實,促進了經濟持續增長,為財政增收夯實了基礎。
民生投入力度更大。圍繞“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以及與百姓生活直接相關的環保、安全等,完善投入機制,堅持全市一般預算50%以上用於民生,支出從513億元增加到1606億元,五年累計6740億元。教育、就業、住房、文化及生態環保等惠民政策更加完善、更重公平,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養老、醫療等提標擴面、覆蓋城鄉,公共財政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區縣發展更趨協調。全市一般預算75%以上用於區縣,市對區縣財政補助從480.8億元增加到1211.3億元,五年累計4183億元,比上個五年增加2918.3億元。財政“三農”投入累計超過2000億元,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得以落實,農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18個貧困區縣的人均財力從3.8萬元提高到10.4萬元。“兩翼”地區一般預算收入、稅收收入增速高於“一圈”,“圈翼”的人均一般預算支出比從2007年的1.7:1縮小到1.2:1,人均財力比從1.8:1縮小到1.7:1,區縣發展內生動力增強,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縮小。
財政管理切實加強。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等改革覆蓋到所有市級預算單位。優化定額管理體系,加強預算剛性約束,年初預算到位率和支出均衡性得以提高。堅持量入為出、可持續的財政平衡觀念,市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收支平衡、不打赤字。建立區縣政府性債務統計制度和以負債率、債務率等為主要指標的綜合評價體系,近三年均對區縣實施風險預警。注重審計、會計等監督檢查結果的運用,預算會審、投資評審更見實效。深化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鄉財鄉用縣監管”和“村財民理鄉代管”覆蓋全市大部分鄉鎮。部門預算和“三公”經費公開範圍擴大到83個市級部門。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水平進一步提高。
儘管這五年財政在總體規模、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清醒認識到,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城鄉區域差距大,仍然處在欠發達階段,仍然屬於欠發達地區,以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的要求來衡量,全市財政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收入規模偏小,財力並不寬裕,財政總體實力仍然不強;區縣間收入總量、人均財力差距較大,均衡性有待提高;部分區縣政府性債務潛在風險不容忽視,管控工作還需加強;一些專款的使用較為分散,浪費、套取財政資金的現象仍然存在,資金使用績效亟待提升。對這些困難和問題,下一步工作中應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二、2013年預算草案
按照國務院《關於編制2013年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的通知》和市委四屆二次全委會精神,2013年預算編制的指導思想是:圍繞“科學發展、富民興渝”的總任務和“一統三化兩轉變”戰略,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切實保障改善民生,加大支持區縣力度,有保有壓,厲行節約,促進重慶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2013年預算擬作如下安排:
(一)全市財政收支預算草案
按照國務院有關編制地方預算的要求,2013年我市財政收支預算草案將由原一般預算和基金預算兩部分,調整為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三部分。同時,代編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擬安排1650億元,同比增長12.5%。加上按要求納入年初預算統籌安排的中央補助收入並抵減上解中央支出後,可供當年安排的財力為2447億元。支出相應安排2447億元。
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擬安排1480億元,支出相應安排1480億元。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擬安排100億元,支出相應安排100億元。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擬安排900億元,支出擬安排763億元。
(二)市級公共財政收支預算草案
市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擬安排660億元,同比增長12.5%,其中,稅收收入412億元,非稅收入248億元。相應安排市級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60億元。加上中央補助等839億元,減上解中央24億元,可統籌安排支出1475億元,其中部分支出年度執行中將追加到區縣。
安排257億元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主要是在兌現西部大開發、出口退稅和結構性減稅政策的同時,落實各項市級財稅扶持政策和工業振興、非公經濟發展、商務發展、金融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發展實體經濟;培育電子信息等新興産業,支持特色效益農業,推動汽車、裝備製造等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支持現代服務業改革試點,發展金融、物流等各類服務業;支持非公經濟,發展微型企業,扶持中小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科研機構提升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快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建設,落實擴大城鄉消費政策,支持電煤、成品油和糧食等物資儲備;保障安全生産,推進節能減排。
安排607億元促進民生持續改善。主要是繼續堅持全市公共財政預算50%以上用於民生,確保中央和市裏出臺的各項民生政策落實到位;支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落實教育支出的法定增長要求,發展職業教育,均衡基礎教育,提質高等教育,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促進教育公平;提高城鎮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提高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擴大區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範圍,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繼續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標準和重點優撫對象保障水平;加快文化、體育事業發展,支持主城大型居民聚居區和商務集聚區加快建設,繼續推動老城區、零星危舊房拆遷改造;穩步推進公租房、廉租房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快農民新村建設和工礦棚戶區、農村危舊房改造;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支持生態環境保護;支持推進橋梁隧道、公交場站、換乘樞紐以及污水管網等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市政設施建設。
安排478億元助推區域協調發展。主要是優化財政管理體制,調整區域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根據區域功能定位,完善差異化分類扶持政策,鼓勵主城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經濟發展,增強三峽庫區和民族地區發展動力,減少生態脆弱區縣對資源型産業的依賴,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及資源枯竭型城市財力保障水平;繼續加大“三農”投入,落實各項惠農強農政策,推進扶貧開發,增加農民收入,支持水利、農村公路建設,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繼續加強市級中心鎮、重點示範鎮建設;完善轉移支付分配體系,堅持財力向“兩翼”和貧困區縣傾斜,提高區縣最低人均財力水平,促進區縣可持續發展。
安排133億元保障公共服務管理。主要是確保黨政機關、民主黨派和群團組織依法履行職能,推動立法、監督及參政議政能力建設;支持政法機關裝備和信息化,以及消防安保和災害應急救援建設,增強對社會公共安全事件的預防控制、緊急處置、救助保障等能力,提高治安綜合管理水平;鞏固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司法救助體系,推動疑難信訪化解,支持構建一體化大綜治格局,建立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解機制;加大食品藥品安全執法和檢測裝備經費投入,維護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完善行政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
(三)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草案
市級政府性基金收入擬安排850億元,主要包括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入和轉讓政府還貸道路收費權收入等。支出相應安排850億元,其中:本級支出680億元,補助區縣170億元。支出安排的重點是:成本性支出450億元,主要用於徵地拆遷補償;社會事業發展支出129億元,主要用於保障性住房、大中型水庫等建設以及農業土地開發、污染企業環保搬遷;基礎設施建設支出161億元,主要用於支持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開發區及園區建設支出110億元,主要用於兩江新區、保稅港區和各類開發區。
(四)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草案
市級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擬安排31億元。主要包括國有資本經營利潤收入、市屬國有重點企業産權轉讓收入等。支出相應安排31億元。支出安排的重點是:資本性支出18億元,主要用於企業資本金注入;社會保障支出2億元,主要用於企業“老工傷”人員購買工傷保險,部分“雙解”人員基本養老保險金補助;生態環保支出8億元,主要用於政府購買污水處理服務;費用性支出2億元,主要用於解決職工醫保、職工安置等企業改制遺留問題;另專門安排1億元作為支持微型企業的資金來源。
(五)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草案
根據險種繳費費率、社會平均工資以及社會保險擴面、城鄉居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提標、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提高等因素,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安排900億元,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609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249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收入21億元,工傷保險基金收入15億元,生育保險基金收入6億元。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支出擬安排763億元,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511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228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出5億元,工傷保險基金支出15億元,生育保險基金支出4億元。
各位代表!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入推進實施市第四次黨代會決策部署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財政工作,意義重大。全市財政要正視財政運行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努力完成全年預算目標任務,為今後五年打下堅實基礎。一是著力提升財政總體實力。要圍繞全市發展戰略,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促進經濟發展,在加快發展中壯大財政實力。二是著力促進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按照功能定位、自然稟賦等梳理對區縣的扶持政策,發揮轉移支付導向作用,做到公平與效率兼顧、保障與激勵並重。要加強政府性債務管控,防範潛在風險。三是著力提高科學理財水平。要完善財政資金分配方式,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推進預決算公開,健全“小金庫”治理長效機制。與此同時,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絡群眾的有關規定,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觀念,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嚴格執行“三公”經費“零增長”,嚴格控制新建、改擴建樓堂館所和單位房屋修繕,壓縮會議、節慶、論壇等行政經費和一般性開支,力戒鋪張浪費,將更多資金用於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
各位代表!新起點、新任務要求新的作為。全市財政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依法理財、科學理財,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與支撐!